直到淝水之战爆发。 此时王猛已经去世八年。 临终前,王猛郑重告诫苻坚,千万不可伐晋。但八年后,随着前秦统一北方,苻坚却已将王猛的遗言抛诸脑后,决定向东晋开战。 大范围的国家动员随即开始,凡是能用的人全都被拉上了战场,军队规模一时达到近百万人。而既然能用的人全都用上了,那慕容垂自然也就顺势穿上戎装,上了战场——更何况,他还是仅有的支持苻坚开战的人。 但慕容垂很有可能就没有上到战场。淝水之战,前秦败得实在突然,秦军一时大乱,死伤无数。史书记载,当时只有慕容垂手下的三万人没有受到损失,苻坚因此一路后撤,向慕容垂奔来。 这个时候,慕容垂在军中也陷入了犹豫。一众慕容都劝他:前秦如此败局,苻坚几乎已经没有翻身的可能。此时还不如杀掉苻坚,引发中原大乱。我们凭借手中的三万人马,趁乱复国指日可待! 但慕容垂最终没有听从这些建议。 慕容垂说,我当年遭慕容评嫉恨,穷途投靠秦王;来了之后被王猛陷害,又是秦王大度,才没有追究我的责任。如今秦王落难,我怎么忍心用他的军队来杀掉他!我就算复国,也只会恢复我的关东之地。至于关中,并不是我燕国的故土,我又何必杀了秦王,夺取他的关中故地呢? 最终,慕容垂将三万人马的指挥权还给苻坚。苻坚得以喘息,从容撤退。 但北方终究是乱了。 伴随着前秦的彻底失势,这片短暂统一的大地再陷乱局,各方势力都蠢蠢欲动。慕容垂也觉得,是告别苻坚,回去重整故国的时候了。 他向苻坚进言,说:北方的戎狄听说您的军队出师不利,正互相鼓动作乱。我请求尊奉诏书去镇抚招纳他们,并顺便路过拜谒我父兄的陵庙。 苻坚同意了。 权翼为此劝谏苻坚: “国家新遭大败,四方离心,此时应该征召名将,安置于京城,以稳固根基。 而且慕容垂勇猛谋略过人,乃世代豪杰,之前只是因为躲避灾祸才前来归附,难道他的追求就仅仅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将军吗! 此人类似苍鹰,饥饿时依附于人,但若狂风骤起,必有飞越云霄的志向。如今形势如此,正应该紧闭藩笼,岂能放纵它,听任它为所欲为呢!” 但苻坚却说,你说得都对,可我已经答应他了。普通人都不食言,更何况我是万乘之国的君王呢! 权翼听罢,无奈一叹:陛下您重视小信而轻视国家。依我之见,他一定会去而不返,关东之乱,只怕从此就要开始了! 果不其然,慕容垂带着自己的旧人一路北行,很快便到达了曾经的前燕首都——邺城。 邺城当时由苻坚的儿子符丕镇守。恰逢有叛乱发生,符丕便命慕容垂领兵出征。臣下石越赶忙制止,理由与权翼的说法几乎一样。但符丕却说,慕容垂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淝水之战败后,众散亲离,只有慕容垂侍卫在旁,这种危难见忠诚不应该被忘掉啊。 石越听后无言,只能私下里跟别人说:父子一样的秉性,“好存小仁,不顾天下大计”。 符丕对慕容垂,其实也不是百分百的全然信任,在派慕容垂出征的同时,他也另派了监军同行,并嘱咐一定要提防慕容垂反叛。 但问题是,这种小敲小打的手段又如何防得住慕容垂呢?出征后,慕容垂即便杀掉符丕派来的监军,称燕王自立。 这一年是太元八年,慕容垂已经59岁。 慕容垂大军随即开始围攻邺城。 城里的符丕派使者去慕容垂营中当众责问,你不是去平叛了吗?为什么现在自己变成叛军了! 慕容垂说,我受秦王不世之恩,不愿意为难长乐公(符丕封长乐公)。如今时移世易,还希望长乐公能主动退走,待我恢复家国大业,此后秦燕两国永结和好。 使者痛骂慕容垂: “你当年不容于燕国,委身投靠于我国,燕国的土地跟你有什么关系! 我家秦王看重于你,本希望寄命于你,怎料你竟如此狼子野心,国家才新遭大败,你就迫不及待地谋反;国家何曾亏待于你,你竟然如此丧尽天良! 我希望你现在能悔悟,为时还不晚。否则来日将你击败,定把你的头颅割下来,挂在邺城的城墙上。每当夜幕降临,且看你这个孤魂野鬼有什么脸面去见你葬在城外的父兄!” 这段话之恶毒,骂人简直骂出了新高度,但慕容垂默然不应。左右都劝他杀掉使者,但他却因为于心有愧,不愿意多生杀戮,最终放还了使者。 依旧放不下心结的慕容垂,又给苻坚写了一封信,大意如下: “ 大王您待我恩情不薄,但是别人却非如此。自从离别以来,我遭遇种种不公正待遇,其中之苦,一言难尽。 如今我起兵准备恢复燕国大业,兵已至邺城城下。我写信劝告长乐公,是希望他能主动撤走。但长乐公却不听。如此,我只能强行攻城了。如果战场之上不小心伤到长乐公的性命,我很抱歉。” 苻坚也回信给了慕容垂: “ 淝水之败,是我失德所至,与他人无关,幸亏你能及时救驾,这份情我是感激的。 本想要委你以大任,谁料你竟起兵作乱。这些年来,我自问待你不薄,如果你非要如此,那我也只能听任于你了。 只是想想你已年迈,当你那颗白发白须的头颅被当做叛臣的标志悬挂于城门之上时,别人也只能感慨说,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慕容垂继续攻城,最终将符丕逼走。 此后十年间,慕容垂东征西讨,基本上恢复了前燕当年的国土。期间,慕容垂一直坚守着他对苻坚的承诺,只攻取原属于燕国的故地,对于前秦曾经的关中之地绝不染指。 然而,北方的魏国却逐步强大,崛起为慕容垂的心腹大患。 建兴十年(公元395年),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领兵出征,攻打北魏——此时70岁的慕容垂已经身染重病。他本不愿意多事,是在慕容宝的怂恿之下,才决定派兵出征。 而慕容宝又有自己的小打算,他一直以来都只在国内处理政事,很少领兵出征。考虑到北魏此时还相对弱小,慕容宝因此想靠此战以强凌弱,借机积攒一点在军队内的影响力。 但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慕容宝带领八万精兵出征,却在参合陂被北魏国君拓跋珪击败,死伤无数,被俘四万余人——这些人,最后全部被拓跋珪坑杀。 如此败局,震动国本。不得已之下,慕容垂只能强撑病体,再次出征。 这次出征相当的顺利,慕容垂一生征战,用兵老辣,他凿山通路,悄无声息就带领大军到了北魏的首都平城之下,一战而破城,俘虏三万人后回师。 但这已经是慕容垂生命的最后时刻。 回师路上,慕容垂大军再一次经过参合陂,只见尸骨堆积如山,万人坑泥土犹新,无数冤魂凄厉的惨叫声仿佛还在山间飘荡。 慕容垂于是设下祭坛祭祀。而燕军军士由于大多都是死难将士的亲属,也一时放声大哭,全军悲恸。 面对此景,慕容垂羞愧难当,旧疾发作,至于呕血。在回师的路上,终于病发身亡。 慕容垂的一生,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一定是“纠结”。 他被陷在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对待当中,难以逃脱。在兄长慕容儁在位时如是,到慕容评执政时如是,逃奔前秦遇到王猛依然如是。 而且他还被自己的坚守所束缚。回看他的一生事迹,行事作为大抵对得起“光明磊落”这四个字,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坦坦荡荡的君子。但他却又被这层坚守限制得太多,他被自己的正直所累,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做给自己看:头上三尺有神明。 当他从邺城逃离,面对慕容令劝他在城内动乱的建议,他选择了拒绝,觉得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事就让阖城百姓士卒遭灾。 苻坚在淝水之战后大败,慕容垂终于等到了机会,但他还是放弃,因为他过不了自己内心的那一关。 邺城外,面对符丕使者的痛斥,慕容垂于心有愧,放过了使者。 风烛残年之际,面对累累白骨,他依然深感羞愧,以至于不治。 这实在不是一个开创之君的“优秀品质”。即便不必像刘邦一样“身段灵活”,也不必如此不知变通。 刚则易折,方正君子固然是人格的追求,但这却也让慕容垂不为他人所容。不管是在燕国,还是秦国,讨厌他的人都无处不在。 而这又一点点造就了他可悲的人生际遇。慕容垂从小便被认为有军事天赋,但他一生能上战场的时间却屈指可数,而且还很难有自己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 慕容儁在位时,慕容垂被发配到辽东镇守边疆。到前秦十几年,却又被王猛死死地摁在地方官的任上,不得染指军事。 直到59岁起兵自立,慕容垂才终于能真正自己做主。此后,他南征北讨,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兵锋所指处群雄束手,万军辟易。 但这又能如何,他已经老了。从59岁起兵,到71岁病逝,留给他的时间,只有十年,这远远撑不起他想要创造一个大帝国的梦想。 固然有天纵之才,但等到他真的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时,时代却已经不再是他的时代。这头苍老的雄狮早年被陷于各种困局之中,浪费了太多光阴,等到他终于挣脱羁绊,可以放手一搏,最好的机会却已经过去。 行文至此,不妨贴一下慕容垂的生平: 326年, 慕容垂出生。这一年是晋成帝咸和元年,东晋在建康立国的第十个年头。 349年, 其父慕容皝去世,慕容儁继位。这一年,慕容垂 24 岁。 354年, 慕容垂获封吴王,时年 29 岁。 358年, 慕容垂妻段氏因涉巫蛊而下狱,最终死于狱中。慕容垂出为平州刺史,镇辽东,33 岁。 360年, 慕容儁去世,慕容暐继位,慕容恪执政,慕容垂回到邺城,35 岁。 365年, 慕容恪领慕容垂攻洛阳,慕容垂 40 岁。 367年, 慕容恪病逝,慕容垂 42 岁。 369年, 桓温北伐,被慕容垂大败于枋头。慕容垂随即不容于国内,出走投靠苻坚。这一年,慕容垂 44 岁。 383年, 苻坚领兵南下,败于淝水,慕容垂 58 岁。 384年, 慕容垂称燕王自立,时 59 岁。两年后,称帝。 394年, 慕容垂亲征攻灭慕容永,几乎恢复前燕时期的国土,时 69 岁。 395年, 太子慕容宝于参合陂遭拓跋珪伏击,全军覆没。这一年,慕容垂 70 岁。 396年, 慕容垂亲率大军突击代国首都平城,破城而去。还军至参合陂时,慕容垂染病不起,随即病逝,享年 71 岁。 随着慕容垂逝去,整个慕容氏的风流也在渐渐褪去,即便接下来十几年间,依然有许许多多的慕容们致力于恢复于大燕国曾经的荣光,但已然于事无补。 上苍给予慕容氏的最好机遇已经过去,混乱的天下马上就要重现秩序,但这一代的慕容们,却又没有上一辈如慕容恪、慕容垂一般的天纵奇才。 留下的慕容们再也没有争霸天下的实力,他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被人驱赶,散去而已。 慕容垂所开创的燕国,史称后燕。在他去世后几个月,北魏便趁后燕国内政局不稳,再次攻燕,并取得大胜。在此战中,北魏占领了包括后燕首都中山之内的大量领土,后燕的国土被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分别被称作北燕和南燕。最终,北燕亡于北魏,南燕亡于东晋之手。 慕容氏的燕国,终于在历史中消失得干干净净。 王霸雄图, 血海深恨, 尽归尘土。 ——《天龙八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