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扑克的本质笔记(1-15)
本帖最后由 Howard 于 2010-9-15 22:51 编辑
前面写扑克模型的时候留了个话把子,说是以后还要介绍更多的前人的成果。但是一直懒到现在也没有续上。合格扑士的纪律性应该是最强的,像我这样懒散的,即使不断赢钱,也时刻孕育着阴沟翻船的巨大危险。
说到纪律。纪律和冲动对于扑克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大多数人迷上扑克,是因为刚刚接触到扑克的时候,那种把所有钱押出去,自己却只有5 high,眼整整看着对方扔牌的心潮澎湃;或者拿一个3rd pair去跟人家一个河底巨注的心跳加速;或者手持AA,眼看对手不断raise的窃喜。总之,我们迷上扑克,是因为扑克(或者是任何赌博)带给我们的肾上腺激素加速分泌的感觉。对这个感觉的迷恋,其实跟吸毒没什么区别。
但是扑克还是跟吸毒不同。吸毒者没人能克服那巨大的诱惑,无一例外的走向死亡。在扑克里面却有人能从这种诱惑中挣扎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到研究到底技术/心理/bankroll/Odds/Tell,甚至走向职业扑士的道路。真是讽刺!肾上腺激素让我们开始了打扑克,但是为了打好扑克,却要用强大的纪律性克服肾上腺激素的影响。
不多扯了。今天说一下von Neumann的扑克模型。提起这位冯.诺依曼来,大概都听说过。这位老兄堪称20世纪最全面的科学家。被别人称为“时尚最后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言下之意,诺依曼以后,只有优秀的数学家,再也没有伟大的数学家了。不说别的,光称得上之父的,就有两个当之无愧: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称得上重要奠基人的,还有我能听懂名字的集合论/量子力学/流体力学/拓扑,以及我听不懂名字的实变函数论、测度论、连续群、格论。他还是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设计师之一。
扑克模型就是冯.诺依曼研究对策论的时候设计的一个小玩意儿。跟我1-7介绍的模型非常类似,也是两个人甲和乙对赌,每人先投入1块钱进底锅,初始底锅为2. 然后每人发一张牌,不同于前面我们说的KQJ,他们的牌是在(0,1)这个开区间任意取的一个随机数,比方说0.251,0.169004等等。由于区间是连续的,他们两人的牌相等的概率为0。然后甲先决定,他如果check,乙就没有选择了只好比较大小,这一点跟我们模型也不一样。如果甲bet,他可以bet的大小是可变的,比方说他下注大小为B块钱。此时乙可以选择call或者fold。没有raise。
具体怎么分析的过程我就不罗嗦了,反正城里面也没人爱看那些算来算去的东西。直接上结果。对于甲来说,他如果B确定的话,有且仅有一个优化策略,这个策略中有两个数a和b。如果他的牌小于a,或者大于b,他就下注,在a和b之间,他就check。乙也只有一个可接受的优化策略:他的牌大于c,就跟;小于c就缴枪。abc都是怎么定出来的呢?公式我拷图。
如果甲的下注是pot-size bet,也就是2块钱,可以由上图算出来,a=1/9, b=7/9, c=5/9。什么意思呢?也就是甲的优化策略是当牌烂到比1/9还小就bluff,或者好到比7/9还大就value bet,任何中间的牌都check;乙的优化策略是当牌好过5/9的时候就要跟。
如果甲下注小一点,比方说下注1块钱,只有pot的一半。这时候他应该bluff和value bet那些牌呢?计算表明,他的范围是a=1/10, b=7/10, 而乙的跟牌范围是c=4/10。可见甲如果下小注,应该少bluff,多value bet,而乙则应该多call。
如果甲下注大一点,比方说下4块钱,pot的2倍。算出来是a=1/10,b=0.85,c=0.7。a的值和甲下注1/2 pot时一样,但是valuebet则需要提高到0.85以上的好牌;乙也只有0.7以上的好牌才跟。
下图列出了随着甲下注的变化,双方abc的变化过程:
可见,b和c均随下注增加而单调增加,也就是说,下注越大,甲的valuebet门槛越高,乙的跟注门槛也越高。但是,甲bluff的门槛a值是先上升,到potsize bet的时候到最高点1/9,之后又逐渐下降。这说明在river上,一个potsize bet应该是我们bluff最多的时候,太小的注和太大的注都应该减小bluff的频率。
我平时也想过类似的问题,river上我知道对方有一定实力的牌,但绝不是nuts。我的牌是很差的牌,没有任何可能赢下showdown。我如果bluff,下注多少为好呢?下的小了对手跟注可能性大,但我偷鸡不成时损失小;下的大了对方跟注可能性小,但我偷鸡不成损失大。是不是下注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呢?这个图给出了解释:应该是不大不小,越靠近potsize越好。
当然这是考虑对对手无特殊read,且假设他不会raise,以及其他限制条件。但这个发现至少给了我们启发:扑克的确是一个讲究“平衡”的游戏。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