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游城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我是Jsl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个基督教文化的贴子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7-3-21 11:54:20 | 只看该作者
在西元一世纪,由耶稣直接门徒与再传门徒所形成的早期基督教会,成为基督教历史的开端。这段时期称为使徒时代(Apostolic Age),这些使徒的门徒被称为使徒教父,他们形成的教会被称为使徒教会.

在耶稣过世后,十二门徒中的加略人犹大,被视为背叛者,而自杀。其余11位门徒继续领导信众,信徒经选举与抽签,选出马提亚来取代加略人犹大的席位,重新补足了十二门徒的位置。

彼得(1年-67年6月29日)
基督教创始者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 天主教会认为他建立了罗马教会,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教宗。 基督新教则认为罗马教会多半不是彼得建立的,他甚至不一定去过罗马;罗马主教成为众教会之首、被奉为教宗是第五世纪以后逐渐建立的传统。

按照新约圣经记载,彼得是加利利海边的一位渔夫,本名西门,由兄弟安德肋带领认识耶稣。耶稣给他改名为矶法,即亚兰文“磐石”的意思,翻译成彼得就是伯多禄。他就开始跟随耶稣,认出耶稣是神的儿子,是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福音书中对十二宗徒的记载以彼得最多。耶稣被捕以后,他失去信心,别人问他是否是耶稣的门徒,他三次否认,正如耶稣预言的一样。耶稣复活以后,他的信心重新得到坚固。耶稣升天以后,他开始讲道,传讲耶稣是基督的福音,并带领教会。他有两封书信被收入新约圣经,另外,写马尔谷福音的马可是他的门徒。按照教会传统说法,他后来在尼禄逼迫基督教的时候到了罗马,不久殉道,按照他自己的要求被倒钉十字架而死,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像耶稣一样钉十字架。


在耶稣复活又升天以后,彼得成为门徒中的领导,开始建立教会。彼得、约翰与主的兄弟雅各,被称为教会的三大柱石。

彼得是保罗在教会中最初的支持者,他们彼此都很支持。保罗的主要事工对象是外邦人,就是非犹太人,彼得的主要事工可能是在犹太人。保罗曾经直言不讳地批评过彼得在行律法的犹太人装假,但彼得在去世前不久的书信中仍然非常推崇保罗。

殉道       
按照教会传统的说法,罗马大火以后,尼禄皇帝逼迫基督徒,彼得在罗马殉道,他对行刑者要求把他倒过来挂在十字架上,因为他自觉与耶稣不配。天主教认为,他死后被葬在罗马城的地下墓室。他的墓室刚刚好位于今日梵蒂冈小教堂的圣坛底下。

1939年,教廷例行整修圣伯多禄大教堂的时候,工人在教堂的墓地下面发现了一个骨灰盒,上面有“伯多禄在此”等几个希腊字。经考古学家瓜杜齐检验以后发现,这九块骨头是一名六十多岁男性留下的,而且这名男性穿着紫色镶金边的寿衣。他称遗骨很可能是圣伯多禄的。不过考古学界主流声音都对此重大发现存疑。

2013年11月24日,教宗方济各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信德年”的结束弥撒,并首度公开陈列“圣伯多禄”遗骨。方济各在弥撒开始前,先在铜盒前祷告,然后再以香为遗骨祈福。 方济各当着数千信徒的面,捧着装著遗骨的匣子,亲吻了匣子,然后把匣子放在圣坛旁边。在弥撒进行期间,刻有圣伯多禄海中撒网图案的铜盒,一直都打开。 这是教廷首次公开展示圣伯多禄的遗骨。在此之前,从未有任何一位教宗宣称此为圣伯多禄之遗骨。

著作       
《新约圣经》中有两封书信(彼得前书/伯多禄前书和彼得后书/伯多禄后书)为其所写,当时他自己和教会受到极大逼迫,他勉励基督徒在苦难中要靠主喜乐,仰望神的日子来到。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 (彼得前书4:12-13)

写马可福音的马可也是他亲密的门徒。彼得的天主教瞻礼日为6月29日,与圣保禄/圣保罗瞻礼联合庆祝。

102#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7-3-21 12:01:04 | 只看该作者
安得烈
(天主教译作安德肋,亦称作安德),是耶稣基督第一个门徒。被普世教会称为首召者。也是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西满伯多录的弟弟;相传在希腊被钉X型十字架而死。为俄罗斯、罗马尼亚和苏格兰的主保圣人。相传为第一任拜占庭主教,即后来的普世牧首。在正教会中被称为Πρωτόκλητος,意为第一个受召者,第一门徒。 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以及新教圣公会其纪念庆日为每年11月30日。

根据基督教传说,安得烈生于位于加利利海边城镇(《约翰福音》1:44)。由于他是犹太人,安得烈这个希腊化的名字肯定不是他的原名,但其希伯来文或亚兰文名字并未流传。他曾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也是耶稣第一个门徒(《约翰福音》1:37-40)。他住在迦百农(《马可福音》1:29)。在福音书曾有数个重要场合他被指认为和耶稣较亲密的门徒。 (《马可福音》13:3;《约翰福音》6:8,12:22);《使徒行传》只提过他一次。

他和他哥哥彼得都是渔夫,因此传统说耶稣召他们作门徒许诺使他们得人如得鱼。于是他和哥哥彼得撇下所有跟随耶稣,许多人只知道彼得,不知道他的兄弟安得烈,更不知道彼得之所以成为彼得,安得烈占很重大的因素,而教会历史也可能会改写。 (《约翰福音》1:35-41)。

安得烈是个喜欢领人认识主耶稣的人。圣经中三次提到他,都是提到他怎样把人带到主耶稣面前。圣安德烈宗徒的福传榜样是每个基督徒所值得效仿的。

一、领彼得去见耶稣(《约翰福音》1:40-42a)
约翰福音第一章记载他跟从主的那天,就先去找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于是领他去见耶稣。

二、告诉主那带五饼二鱼的孩童(《约翰福音》6:8-9)
约翰福音第六章记载安得烈对耶稣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

三、告诉耶稣有希利尼人(希腊化的犹太人)想要见祂(《约翰福音》12:20-22)。

俄利根被优西比乌引用说过安得烈在小亚细亚沿黑海传道,因此他成为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的主保圣人。

公元10世纪中期,传说有数件安得烈的圣物被带到苏格兰,安放在今天的小镇圣安德鲁斯。安得烈从此成为苏格兰的主保圣人。
103#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7-3-21 12:05:29 | 只看该作者
福音书作者约翰
约生活于西元一世纪,又称传福音者约翰,天主教汉译圣史若望,是基督教会对《约翰福音》、《约翰一书》、《约翰二书》与《约翰三书》作者的称呼。

传统上,基督教会认为他即是十二使徒中的约翰,耶稣所爱的门徒,也是《启示录》作者拔摩岛的约翰。但是从西元二世纪以来,这就存在着许多争议,其他的教会传统有不同看法。现代学者认为,福音书作者约翰、《启示录》作者拔摩岛的约翰、以及使徒约翰,可能是三个不同的人。

在帕皮亚的著作中提到一位约翰长老,他有可能就是福音书作者约翰。

根据《约翰福音》的结尾,这本福音书的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为耶稣所爱的门徒作见证。而且在《约翰福音》中,从来没有直接写出作者就是耶稣所爱的门徒,或是使徒约翰本人。因此,有学者认为,福音书作者的年代应该晚于十二使徒,可能与使徒约翰是不同的人。

从文章风格来看,传统上认为,《约翰福音》与《约翰一书》的作者应该是同一个人,而《约翰二书》与《约翰三书》之间的关系较紧密,两个作品的作者也可能是是同一个人。但是这四篇作品是否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则仍然有所争议,如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就主张《启示录》、《约翰二书》与《约翰三书》的作者为约翰长老,非使徒约翰。
104#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7-3-21 12:11:51 | 只看该作者
圣斐理伯
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教会传统上叙述他作为宗徒,去往希腊、叙利亚与弗里吉亚传教。圣斐理伯的瞻礼日为5月3日。

福音书中
在对观福音书中,除了在宗徒名单中提到斐理伯的名字以外,对斐理伯未有其他记述。反之,若望福音第一章,对于耶稣召选斐理伯的经过情形,记述如下:耶稣遇见斐理伯,对他说:“你跟我来吧。”斐理伯一听到耶稣的召唤,毫不犹豫,立即追随耶稣,做了门徒。同时他去通知了纳塔讷耳(很可能就是宗徒巴尔多禄茂),他对纳塔讷耳道:“梅瑟在法律上所记载的,先知们所预报的,我们找着了。”也就是说耶稣是以色列人盼望的默西亚。纳塔讷耳说道:“从纳匝肋还能出什么好的吗?”斐理伯对他的答复是:“你来看一看吧。”

若望福音第六章记载耶稣用五饼二鱼供五千人吃饱时,斐理伯也在场。耶稣举目看见许多群众来到他前,就问斐理伯,“我们往哪里买饼,叫这些吃呢?”耶稣自己原知道要怎么做,说这话是为了试验斐理伯。斐理伯是原是心直口快的人,就回答说:“即使有两百块银币的饼,也不够他们每人分得一小块。”

之后,若望福音第十二章记载了逾越节前不久,那些来耶路撒冷过节的人中,有几个希腊人,去见斐理伯,要求引见耶稣。斐理伯不敢作主,便和​​安德肋商量,两人再去禀报耶稣。

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宗徒们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认识我,也就认识了我父。现在你们已认识他,并且已看见他。”斐理伯对他说:“主,把父显示给我们,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耶稣对他说:“斐理伯,这么长久的时间,我和你们在一起,而你们还不认识我吗?谁看见了我,就看见了父。你怎么说:'把父显示给我们呢'?”

根据圣教史学家欧瑟伯和若干圣教初期作家的记述,圣斐理伯在弗里吉亚传教,逝世地点为夏拉巴利。二世纪末,厄弗所主教巴利卡德写给教宗维克多的信里,说起圣斐理伯有两个女儿,住在夏拉巴利,终身守贞不嫁,另一个女儿死后,葬在厄弗所。根据夏拉巴利主教巴比亚的记述,圣斐理伯曾在那里复活过一个死者。

在杜米喜安皇帝执政时期,为真理致命,钉死在十字架上,钉的时候,头在下,脚在上。
105#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7-3-21 12:18:30 | 只看该作者
巴多罗买
(天主教译为巴尔多禄茂),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巴多罗买一名源于亚兰文,意即“多罗买之子”。一般相信他就是拿坦业。在符类福音马太、马可和路加中腓力和巴多罗买常联在一起而没提过拿坦业,而约翰福音刚好相反。

除了是十二门徒,巴多罗买被列为升天见证人(使徒行传1:4,12,13)。

在约翰福音拿但业是腓力好友。他被形容为起初怀疑弥赛亚来自拿撒勒,说拿撒勒能出好种来吗。 (约翰福音1章:45-46节),但他仍跟腓力去见耶稣和宣称他是“神的儿子”和“以色列的王”。根据叙利亚传统,巴多罗买原名耶稣,因此改用了另一个名字。

据说耶稣升天之后,巴多罗买带着马太到印度传教。传说他在亚美尼亚传道时,被钉在十字架上殉道。也有说是在印度传教时,被暴徒剥皮而殉道。古代教会用三把剥皮刀为标志,来象征这位忠心的使徒因热心宣扬福音而殉道的精神。

巴多罗买和达陡号称在1世纪把基督教带到了亚美尼亚。因此亚美尼亚教堂被称作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并且他们被认为是教堂的守护圣人。

在艺术作品中他经常表现为拿着割皮刀,或者像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手上拿着自己的皮。

圣巴尔多禄茂节在8月24日。
106#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7-3-21 12:28:24 | 只看该作者
马太
天主教汉译为玛窦,东方正教会译为玛尔泰,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四个传福音者之一。传统相信他是《新约》中《马太福音》的作者。在跟从耶稣之前,原任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税吏长。

《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呼召他的时候他大摆宴席招待耶稣和门徒。 最后提到他是《使徒行传》。他是《多马福音》提到的少数门徒之一,显示他在早期教会地位。传说他在耶稣升天后四处传道一直到埃塞俄比亚最后殉道。有关细节并不清晰。有些说他在埃塞俄比亚殉道,但另一些说在帕提亚的希拉波利斯。

历史       
在新约中,关于马太的记录很少。他是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马可福音》与《路加福音》只称他为马太,《马太福音》则称他是税吏马太,是耶稣亲近的门徒。耶稣升天后,他同其他使徒及门徒一同祈祷.

《马可福音》与《路加福音》中出现了一位税吏,名叫亚勒腓的儿子,利未,耶稣在迦百农传教时认识他,是一名税吏,为希律·安提帕斯服务。耶稣在他的家中吃喝与传教,被法利赛人责备,耶稣则回答:他来是为了召罪人,而不是为了召义人。《马太福音》在类似段落中,称他为马太。传统上认为这三个段落说的是同一个人,这位税吏,名叫马太,也就是亚勒腓的儿子利未。这位税吏,也就是十二使徒中的马太。

《约翰福音》中则从来没有提过马太。

马太于公元1世纪左右出生在加利利。他父亲是亚勒腓。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始于公元前63年庞培征服之时),马太是犹太统治者希律·安提帕斯手下向希伯来人征税的官员。他在迦百农办公,这个地方富裕的犹太人被鄙视、排斥。这一期间,马太作为税务官员,大量使用了亚拉姆语。

正是在这个今天以色列的Almagor附近的地方,耶稣召唤马太作为十二使徒之一。在耶稣召唤之后,马太在家里为耶稣举行了一个宴会。法利赛人批评耶稣与征税官这样的罪人一起用餐。这使耶稣回答说:“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召义人,而是召罪人(I came not to call the righteous, but sinners)。”

在新约中,马太的传道也比较复杂。他常常和多马一起被提到。作为耶稣的门徒,他见证了基督的复活和升天。之后,马太和玛利亚、雅各和其他主的追随者,撤回到了耶路撒冷。大约是在这个时候,雅各继承耶稣作为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

他们继续留在耶路撒冷附近,并宣称耶稣是圣若瑟之子、被预言为弥赛亚。这些早期的犹太基督教被称作“拿撒勒派”。马太据称属于这个派别,鉴于新约和早期的《塔木德》都强调这确实属实。

马太连续15年在朱迪亚(Judea)的犹太人群传播福音。在他的传道后期,可能是追随耶稣的大使命,他到过一些异教国家,并在尼罗河上游、马其顿、波斯和帕提亚等地区传教。罗马公教会和正教会都承认马太最终殉道的事实.

马太被天主教、东正教、路德宗和圣公会视为圣徒。他的纪念节日(Feast Festival)在天主教和新教被定在9月21日,在东正教被定在11月16日(儒略历的11月16日相当于现在公历的11月29日)。同时,他也和其他使徒一起在6月30日(公历的7月13日)的敬拜集会上被人们纪念。他的遗体据说保存在意大利的萨莱诺萨莱诺主教座堂内。
107#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7-3-21 12:35: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多马
(天主教称多默),又称“底土马”(意即“双生子”),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对观福音》和《使徒行传》把他列在门徒名单上(《马太福音》第103章、《马可福音》第3章第18节、《路加福音》第6章第15节),但有关资料不多,对他的叙述集中在约翰福音。

新约中的多马
约翰福音数次提到他。在拉撒路刚死去,耶稣对门徒说,要再往犹太地去,门徒即表示那将是危险的行程(《约翰福音》第11章第7-8节),因为之前犹太人曾想用石头打死他。当耶稣表明坚决之态度后,多马向其他使徒说:“我们也去和祂同死吧!”(约翰福音11:16)

当耶稣在最后晚餐向门徒明示自己将要离去,并向门徒保证自己必再来接门徒到所预备的地方同住,同时又说这条路门徒是知道的(《约翰福音》第14章第1-4节),而多马抗议他们不知道。(《约翰福音》第14章第5节),耶稣就此说了一段详细而难明有关他与上帝关系的道。

多马最为人知在《约翰福音》第20章第24-25节,他怀疑耶稣复活,表示要摸到他的伤口才相信真有其事,而耶稣亦显示了其身上的伤痕证实自己复活。在看到活着的耶稣后,他宣告对耶稣的信心,耶稣亦称他为信徒。

教会传统中的多马
据教会传统说法,多马后来去到印度传福音并殉道。传说他是被矛刺死的。古代教会用一支矛与一柄木匠曲尺为标志,来象征多马的忠心与牺牲。他是失明者、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主保圣人。

在初期教会,曾有一卷《多马福音》流传,被指为由使徒多马所写。第四世纪中,耶路撒冷的西里尔主教(Cyril of Jerusalem,315-386)认为这份文件是出自摩尼三门徒之一的手。然而,这份文件的内容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与对观三福音(马太、马可、路加)有重叠,是目前所发现的古文献中最接近正典福音书的另一份文件。这份语录式的福音外传,有相当多的论述接近东方(佛禅)灵修的说法。

《多马福音》不被初期教会接纳为圣经正典之中,正因其诺斯底主义的内容。
108#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7-3-21 12:41:07 | 只看该作者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7-3-21 12:35
多马
(天主教称多默),又称“底土马”(意即“双生子”),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对观福音》和《使徒行传 ...

在公元前一世纪,由耶稣直接门徒与再传门徒所形成的早期基督教会,成为基督教历史的开端。
-----------
耶酥12使徒介绍有点闷


从这些史料可以知道
1.基督教会最早是公元前一世纪.
2.这12个使徒是真人其事,并被考古学证实.
3.圣经《新约》是由这些使徒撰写.
109#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7-3-21 12:4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是Jsli 于 2017-3-21 12:48 编辑

公元即公历纪元,又称西元,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广泛使用的纪年标准,最初源自于欧洲等西方基督教信仰为主国家,以耶稣出生为纪年的开始,原称基督纪年,现代学者及部分基于政治正确的人士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而改称公元。

公元纪年起源于基督教的影响。公元525年,基督教神学家狄奥尼修斯·伊希格斯建议将耶稣生年定为纪元元年,以取代当时罗马教廷所采用的“戴克里先历”(以迫害基督徒著称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登基之年,亦即公元284年作为元年,俗称“殉教纪元”,Era of Martyrs)。伊希格斯并推算耶稣是生于罗马建国后754年,但后来的历史学家发现他的计算有误,耶稣并非出生于公元1年;现在一般以耶稣诞生在约公元前7年~前4年左右的说法最可靠(大希律卒于公元前4年)。

中国历史上最通行的纪年方式是干支纪年法,即把10天干和12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周期。中国历史上曾用的其他纪元方式有: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黄帝纪年法等。
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使用黄帝纪年。次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决定采用西历历法做为国历,但纪元部分沿用中国传统,采用民国纪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后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弃使用民国纪年,改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制度。

110#
snowsnow 发表于 2017-3-21 13:39:3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上曾用的其他纪元方式有: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黄帝纪年法等。
.....................................................................................................................................................

炎黄之说--孔子等都没提过炎黄, "言者皆周末秦以后伪书。"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说:从黄帝到大禹的帝系是伪古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智游城论坛

GMT+8, 2024-11-24 09:47 , Processed in 0.04909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