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打现场时,每次在小微信群群讨论,我会刻意避免谈论输赢。因为我有一个信条,就是“You are what you say”。人是可以被自己的话所刻画的。一个人常年总说一种话,他就会变成这种人。道理我们都懂:扑克的短期输赢类似纯随机波动,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你不关心一只无头苍蝇的运动路径,不关心一滴墨水分子在水中的扩散过程,不关心随机噪音频谱线的起伏趋势,你就完全不应该关注短期的扑克输赢。不但应该不关注,而且应该刻意转移自己的谈话指向,以克服人类的通病。
以前打现场,历经多年仍然不能克服session水下厌恶症候群。一场快结束的时候,如果水下,那么想方设法通过force the action回到水上,当然损失大量EV。那时候觉得,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是因为session之间的不连续性,本场走了至少要明天、有可能下周才能再来。打圈以后,都是连局,一场完了肯定能接上下一场,我以为困扰多年的病态心理要有救了!可悲的是,似乎没有明显好转。因为抽水是以场次来计算,陈爷有句名言“输了的场次才会增加你的抽水”,这话很对,因为作为赢家你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如果每场都赢那么抽水就是盈利×5% or your rake%,但是输了的场次就要再赢回去,导致抽水变成盈利×rake%×2。因为这种心理,我仍在努力避免session输,而且几乎一定是努力的过了头,为了避免抽水而损失了更大的EV。
鄙视之二:不再学习
以前我读书的场合主要有三个:打现场、蹲厕所、独自吃饭。大概是6:2:2的关系。(再早还有睡前,现在睡前基本都玩手机了。)打圈以后,这三个机会都被圈占领的一干二净,再也没有读书的机会。2016年我读的书,poker or non poker,都少的可怜,要不是圈风不顺的时候打了几次现场,几乎都可以用0来概括。
这里要说出哥的第二个信条,那位说了,你丫哪来那么些信条。这第二个信条就是:You are what you do。你总干什么事儿,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老读书,就会成为一个勤于思考,永远open to new mind的人。你不读书,不但会慢慢失去读书的习惯,少了一大乐趣,而且逐渐变成一个固步自封的井底之蛙。
顺便再说一个哥不信的条:就是You are what you think 这是不对的。哥认为You are not what you think。如果只有想法,没有做,没有实现,那就是白想、瞎想。退一步讲就算不做出来,至少要吆喝出来,接受人们的赞美/批评/抨击/骂街,这算You are what you say.
打圈,特别是多桌打圈,把碎片化推到了极致。前面好像忘记提了,我大概在五月的时候就已经四桌同开,开四桌的时候一般是这样:一桌中卫KQo,raise 3bb;二桌“当”,no pair no draw, check and auto fold,三桌当,flushdraw,call。四桌当,T3o pre,fold。一桌又当了,五人锅J94r,这是谁raise的?如果运气好,能记起来是我。有时候就想不起来了,只能把这个flop decision看作孤立的一个问题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