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游城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我是Jsl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换个马甲-换个地方

[复制链接]
481#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5-8-15 03:28: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是Jsli 于 2015-8-15 03:29 编辑

上午oil change
10点几到了王兵修车行
看师傅吭哧吭哧忙活了1个多小时

收费一共35刀
用的是mobil 1号
去dealer oil change含税80几刀

dealer那边换油看不到过程
最后会有一个list说是检查了哪些常规项目

王兵这里师傅根本没时间没心情去弄个list
因为这个收费就是换油的费用
收多了客人跑了或在家自己换了
师傅再花心思弄这个list就是自己贴钱给客人

repair还是service?
基本上华人都是靠more cheaper最后做烂做死
482#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5-8-30 08:26:13 | 只看该作者
霍师傅又开了个股票耍流氓的贴子
伸缩性大呵
可以写50年
483#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5-8-30 08:30:30 | 只看该作者

与木工西红柿炒鸡蛋有一拼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84#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5-8-30 08:33:57 | 只看该作者



真香
屌丝78毛天天杨州炒饭也不会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85#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5-8-30 08:36:45 | 只看该作者



17:35时的气温
坐一会汗就飚了出来
很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86#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5-8-30 09:56:19 | 只看该作者
细说两晋南北朝
bbs.tianya.cn/post-no05-146711-526.shtml

四月十二日,北魏群臣手捧皇帝印绶,带上皇帝车马仪仗前往河桥迎接孝庄帝。但他们谁也不知道,一场大屠杀正等待着他们。
  四月十三日,尔朱荣派遣骑兵闯入皇宫,将胡太后和三岁的幼主元钊带至河阴(洛阳西北)。见到尔朱荣后,胡太后喋喋不休,竭力为自己辩护,说得尔朱荣一肚子不耐烦,最终他拂袖而起,下令将胡太后和三岁的元钊投入黄河淹死。
  接着,尔朱荣请孝庄帝沿着黄河西行,行至距离河阴两里地的陶渚,然后,把朝廷百官带至孝庄帝的行宫西北,声称将要举行祭天仪式。等到百官全部到齐以后,尔朱荣的契胡骑兵将众人团团围住。尔朱荣斥责众人道:“天下大乱,孝明帝暴死,这都是源于朝臣贪婪暴虐,不能尽忠辅佐。”于是,下令骑兵对手无寸铁的群臣大肆屠杀起来。在诛杀的次序上,史料有不同的记载,《魏书·孝庄纪》称:“荣以兵权在己,遂有异志,乃害灵太后及幼主,次害无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阳王雍、司空公元钦、仪同三司元恒芝、仪同三司东平王略、广平王悌、常山王邵、北平王超、任城王彝、赵郡王毓、中山王叔仁、齐郡王温,公卿已下二千余人。”而《资治通鉴》却说是在杀死诸王之后,又单独杀死的无上王元劭和始平王元子正。至于河阴之变的具体地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河阳)关县西南十三里古遮马堤,即后魏尔朱荣杀朝士千三百余人于此。”关于遇难的具体人数,《魏书·尔朱荣传》称为一千三百人,据学者考证,史料上有明确记载有名字的王公大臣有八十三人,《资治通鉴》称两千余人,《洛阳伽蓝记》有版本称两千余人,有版本称三千余人。可能这里并不矛盾,因为被杀的人中可能也包括大臣的侍从。据《通典·职官》记载北魏“内外文武官七千七百六十四人,二千三百七十一人内,五千三百九十三人外”,仅以一千三百人计算,河阴之变所屠杀的人数就达北魏官员总数的七分之一,京官总数的一半,在被杀的人中间,不仅包括诸如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仪同三司东平王元略等宗室重臣,也包括那些暗中拥戴孝庄帝的有功之臣,如刚刚投降的郑季明等人,还有王慧龙的孙子王遵业,还是孝庄帝的表兄弟,也惨遭杀害。元顺虽然提前被告知留守,但他还是骑马出城前往,途中听说出事了,赶紧掉转马头往回跑,遇到守陵人鲜于康奴抢夺他的衣服马匹,将其杀死。

  领军将军元鸷与尔朱荣一起登上一座高高的坟茔,俯视着整个血腥屠杀的场面。如今,胡太后已经死了,北魏的宗室重臣也都命丧黄泉,京师的禁卫军也完全倒入自己的一边,自己刚刚拥立的新皇帝正战战兢兢地躲在一旁。随着事态的发展,尔朱荣的心态又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剧烈变化,那就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取了北魏天下!有一百余名朝臣后来,尔朱荣又令骑兵将这些晚到的人包围起来,下令道:“会写禅让诏书的人免死。”当时,人群中李神俊、李谐、温子升都善于写作,但耻于从命,都趴在地上,一声不吭,只有侍御史赵元则害怕被杀,出列表示愿意,尔朱荣遂让其写下禅让诏书。其后,尔朱荣又命令士兵们高呼:“元氏已灭,尔朱氏兴起!”众人齐声高呼万岁。
  尔朱荣临时决定篡位后,对朝臣们的大屠杀就告一段落了,这是因为,在未来的朝廷中,他还要使用这些人们,侥幸幸免于难的这一百余人中就有《魏书》的作者魏收等人。这时,天色将晚,尔朱荣又派遣数十人拔刀闯入孝庄帝所在的营帐,将孝庄帝与他的哥哥无上王元劭、弟弟始平王元子正赶出帐外。尔朱荣提前已派郭罗刹、叱列杀鬼侍卫在孝庄帝的身边,这时二人将孝庄帝抱入帐中,帐外的众人遂将元劭和元子正杀死,当晚,尔朱荣又派数十人将孝庄帝迁往河桥。

  这一天的傍晚是尔朱荣思想激烈斗争的时刻。高欢劝说尔朱荣称帝,尔朱荣身边的很多人也都表示赞同,但称帝毕竟不是一件小事。虽然在下午的时候,尔朱荣一时冲动产生了称帝的念头,但冷静地想想,杀死了这些朝臣、控制了禁卫军又能怎样呢?称帝之后毕竟面对的不是区区一个洛阳城,而是整个北魏帝国!何况称帝之后,禁卫军是否还依然与自己保持同盟关系还在两可之间,仅仅依靠自己的这点力量能否应对各方诸侯?届时,自己是否成为众矢之的、被人群起而攻之?直到目前,即便是诛杀群臣,也都可以被人原谅,也可以说是顺应了一部分人的人心的,但一旦称帝,今天的大屠杀就会被人用作讨伐自己的口实。尔朱荣开始狐疑不定起来。贺拔岳说:“将军首先兴起义兵,立志清除奸佞,大功未立,却突然生出这种想法,这只能加速灾祸的到来,我看不到有什么好处。”尔朱荣遂亲自为自己铸造金像,铸了四次都没有成功。功曹参军刘灵助精通占卜,尔朱荣对其深信不疑,刘灵助也说现在天时人事都不合适。尔朱荣还不死心,说道:“如果我称帝不吉利,就迎立元天穆为帝。”刘灵助回答:“元天穆也不行,只有长乐王元子攸才有天命。”此时的尔朱荣也是神情恍惚,身心俱疲,过了许久,才深感懊悔,说道:“我犯下如此大错,唯有一死向朝廷谢罪。”贺拔岳请求诛杀高欢以向天下人谢罪,尔朱荣身边的人都说:“高欢虽然愚蠢粗疏,说话不顾后果,但如今四方多事,正是用人之际,请求暂时赦免了他以观后效。”尔朱荣这才没有杀掉高欢。这时,刚刚当了三天皇帝的元子攸更是既忧愁又恼火,还无计可施。这三天来,他几乎经历了好几个人生,先是北魏亲王,继而成为朝廷逃犯,又被拥立皇帝,正当他志得意满之时,又亲眼目睹了兄弟和群臣被残杀,而此时自己的性命也旦夕不保。为了活命,他给尔朱荣传去话说:“帝王大业,盛衰无常。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将军奋然而起,所向无前,这就是天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我来投奔你,仅仅只是想活命,岂敢有当皇帝的想法!在您的逼迫之下,我才走到这一步。如果上天已经注定,将军就该及时登基称帝;如果将军谦让,还想维护国家社稷,也请将军另行挑选贤能之人当皇帝。”此时的孝庄帝是被吓怕了,他一再宣称自己并不想当这个皇帝,这当然不是真话,又一再劝尔朱荣称帝,还表示即使尔朱荣不称帝的话,他元子攸也不想当这个皇帝了!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上天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到了这天晚上的四更时候,通宵未眠的人们又将他从河桥迎回了河阴的行宫,尔朱荣望见孝庄帝马头,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个劲地磕头请求孝庄帝把自己处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或者叫河阴之难。
487#
咒怨 发表于 2015-9-3 03:25:25 | 只看该作者
你个78毛,我的西红柿鸡蛋比你这个好吃多了,我起码是俩菜,还有鱼香茄子
488#
 楼主| 我是Jsli 发表于 2015-9-5 04:41:01 | 只看该作者
细说两晋南北朝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46711-544.shtml

永熙三年二月,让洛阳人引以为豪的宏伟壮丽的永宁寺佛塔竟然莫名其妙地失火了!孝武帝登上凌云台观看火势,命令南阳王元宝炬、录尚书事长孙稚率领一千御林军前去救火,可是,火势太大了,这一千士兵到后,根本无能为力,无不痛惜落泪而去。大火从佛塔的第八层开始燃烧,当时,雷雨交加,雨中还夹杂着小雪,洛阳百姓悉数出门前来观火,悲哭之声震动整个洛阳,有三位绝望的和尚投身大火之中,与佛塔一起化为灰烬。大火整整燃烧了三个月才完全熄灭,但地火一直向下燃烧,烧毁深埋在土中的地桩,一年以后从地下尚冒出烟气。
...

凡是人为建筑的那些有形的
无论多么宏伟多么引以为豪的
都是不能长久的

能长久的是
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智游城论坛

GMT+8, 2025-1-19 10:19 , Processed in 0.04558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