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游城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Jsl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混吃等死的佛教徒们-开个关于佛教认识的贴子

[复制链接]
241#
 楼主|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3:19:54 | 只看该作者
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的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一般不能互相通婚.除了这四个种姓以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圣雄甘地将贱民称为“哈里真”(意为神之子),印度独立后统称“达利特”(意为受压迫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好像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虽然印度已废除种性制度,经历了经济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禁止歧视及阶级结构的法律制订,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的影响地位依然重要.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

242#
 楼主|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3:23:20 | 只看该作者
佛教起源于印度北部今比哈尔邦.释迦牟尼还在世时已经赢得了大批信徒,主要流行于富裕阶层和上流社会.到9世纪,印度的信徒以数十万计,不过其他宗教数以百万计.

印度佛教后来衰落,近百年来发源地反而远不如远东诸国.其原因存在着争论.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教和佛教社会的融合以及印度人吠檀多运动的兴起.很多人认为印度教对佛教的吸收导致佛教的迅速衰落.同时,突厥人对佛教的寺院,图书馆和体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印度佛教徒幸存下来,移民到斯里兰卡、西藏和其他亚洲国家.失去了主要的朝圣中心,原来的上流社会被新的伊斯兰上等阶级取代,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二战以后,印度的佛教复兴引人注目.1956年,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博希姆劳·安贝德卡尔带领数千追随者昄依佛教,以抗议种姓制度.此后较小规模的昄依活动一直持续.四分之三的“新佛教徒”住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的信徒则包括拉达克、锡金邦和阿鲁纳恰尔邦的金刚乘教徒,少部分孟加拉地区部落民和西藏难民.今天在印度大约有800万佛教徒.
243#
 楼主|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3:26:06 | 只看该作者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3:23
佛教起源于印度北部今比哈尔邦.释迦牟尼还在世时已经赢得了大批信徒,主要流行于富裕阶层和上流社会.到9世纪 ...

2013年印度人口总数12.52亿.可以知道佛教在印度是趋于边缘的一种文化.
244#
 楼主|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3:54:08 | 只看该作者
*佛教与儒家文化.

维基百科:
儒家文化的哲学认为,时间是有始无终的一条因果链,空间是有限的,可范围在不断扩大,由于儒教是一种准唯物的宗教,只关心现世,将来世交给其他的宗教,因此对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宽容性,任何宗教,只要不试图干涉现世的政权,都可以在儒教的背景下存在,这在封建社会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儒教发源地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

在儒家文化圈内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世界任何地区在宗教战争中失败的一方,都可以到中国继续传教、发展,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越南)像一个黑洞,任何外来文化都会被吸收和消化,改造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主动扩张,而是使周围文化一层层塌陷进来,被同化,是一圈一圈地缓慢扩张,周围文化被同化的程度非常高.
245#
 楼主|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3:56:29 | 只看该作者
儒教的教义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历史上经常出现起义、造反推翻一个朝代的现象,所谓“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以至于某些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喜爱暴动和反抗的民族”,在灾年“吃大户”成为一个可以被容忍的半合法现象,每一个皇帝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中国的封建社会和西方的不同,在频繁的朝代更迭中不断地进行改革,从中唐以后贵族和平民的界限已经日趋模糊,所以可以持续如此长的时间.
246#
 楼主|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4:03:41 | 只看该作者
儒”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材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
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家以六经为圣经,遵循尧舜之道、以周文王、周武王的典章(周礼)为典范,以孔子为宗师,教化民众的流派.

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247#
 楼主|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4:15:09 | 只看该作者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是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的开明时代.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封建世袭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历史上,孔子的言教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即遵循尧舜禹之道和周文王之德,在春秋战国的鲁国讲学,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孔子终生遍历中华大地讲学,奉行有教无类,有大量信徒跟从,最著名为“孔门七十二圣人”.至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六经立学宫,将儒家经典抬升至汉朝最高道德规范.

孔子创造了士、君子和圣人的新名词.这些名词原是旧有的,孔子则赋以新的意义,不复指世袭的贵族,而是指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才.由此打破了阶级世袭的观念,代之以修身为学和选贤举能.从此在思想观念上消灭了封建制度,创了民治社会.

在以后,儒家逐步发展出帝国时代的基础理论和思想,并建立了适应皇朝君主制的一套制度.在帝国统一政府时代,建立了从民间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如察举制、科举制.传统中国的最基层政府为县政府,并且政府职能和机构相当节简.在传统中国社会,一直保持着由士绅领导的民间自治.这些都和儒学有密切关系.
248#
 楼主|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4:38:58 | 只看该作者
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推行中央集权郡县制,秦儒淳于越主张地方自治实行分封制.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秦始皇曾实行所谓“焚书坑儒”,一般认为其中的儒非专指儒家,而泛指文人术士.秦汉以后,儒家基本上主张维护中央集权统一政府.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由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因此选取了道家作为主流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汉武帝时期,由于汉初的宽松统治,导致豪强并起,统治阶层意识到秩序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同时为了集中资源进行战争及大规模公共建设,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秩序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同时建立完善的等级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董仲舒还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君王施政不仁,天就会有所表示,称之为“天人感应”,这意味着君权之上还有一个神权,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君王有一定的制衡作用.这是汉儒的一个特点.
249#
 楼主|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5:23:49 | 只看该作者
儒家文化几个核心理论: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儒家的教育目的,在于以发扬人性、完成人格为起点,直至达到建立仁治之国和大同世界的理想.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哲学思想主要是在于传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宋代儒者借此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理论.三纲领与八条目又可解释为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自身的管理与修养;外王是自己对外界的管理与行动.而以八条目中的“修身”为根本,“内圣”是“明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基础与方法; 而“外王”指的是“亲民”,包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

五伦是中国传统儒家的理论原则之一
“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是指该遵守的原则.所谓五伦即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50#
 楼主| Jsli 发表于 2014-12-26 05:4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sli 于 2014-12-26 05:50 编辑

从上述儒家文化的内容,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1.儒家文化是等级文化,但是与印度的等级文化有很大的区别.印度等级文化是种姓文化,种姓等级不可逾越.

2.儒家文化是仕大夫文化,类似印度的一介贫民贱民,在儒家文化的中原大地上却可以通过自我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3.成王败寇.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刘邦与朱元璋.
汉高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战国末楚国沛丰县中阳里枌榆社(今江苏省丰县)人,入秦为四川郡丰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天子,出身平民阶级.

大明太祖高皇帝(1328年11月19日-1398年6月24日),中国明朝开国皇帝,原名重八,生于濠州钟离之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寺村).朱元璋出身平民,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智游城论坛

GMT+8, 2024-11-24 06:33 , Processed in 0.04616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