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游城
标题: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4 09:51
标题: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把资治通鉴读完了,还在全面复盘这本书。这个帖子应该会很长,写写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也让我自己消化理解这本书,并且开启第二遍阅读。这套书是真的长,我买的文白对照版本,一共24本,书中历史从周朝写到了五代结束,估计书中有起码有10w+人物的人生。
开头先写下我为什么会看这本书。对通鉴感兴趣是来自于我读完毛选后,最让我震撼的是毛选思想的牛逼之处,特别是《论持久战》深得我心,我当年犯下的错误都是不理解人生是一场长跑,是持久战,速战速决必败。我好奇是什么让教员有了这么牛的思想,后来知道教员读了通鉴17遍,什么书会让他读17遍呢?一定是特别牛逼的书,于是我也开读通鉴。当时是计划在半年读完的,结果发现真的2年读完都算是快的了,读书过程中疑问实在是太多得不断得查阅别的资料,以及长久得陷入思考,有的时候一段问题的思考就足足花上2个月的时间。读到后期对这本书基本上做到爱不释手的状态,它解决了我非常多的疑惑,只是一切我明白的有些晚。
少而好学,如日出太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反正我的人生也不会过的更烂,读书也许会帮助我的人生过得更好。只要能过得好一点点,那这套书就值得我去反复的读。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4 10:16
资治通鉴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它是一本历史书,同时它有它的特殊性。这本书是司马光花了17年所编著的,针对所有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指导皇帝如何治国理政的书,所以它会有很多特点,与别的书有非常大的区别。
先写几个我关于这本书的心得。
1.何为中国历史?这个事我考过我一个读过很多书的朋友,他的回答是,历代史就是皇帝家史。但是这个回答是不对的,比如三国初期历史根本不会围绕汉献帝而写,固然他是皇帝。中国历史其实是权力史,政治史战争史,只不过大多数朝代皇帝是权力的顶点。大文人(李白杜甫),大商人都是不配进入,科学家发明家都不配进中国正史。
2.为什么教员要读《通鉴》?这本书里有1000多年来全部的阴谋诡计,明争暗斗的细节。这本书里有关于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的人生,还有怎么关于如何用人的方法。
3.这本书的特点在于战略分析与战略决策。有个成语很出名叫房谋杜断,也就是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房玄龄就擅长战略分析与战略规划,杜如晦擅长战略决策。这本书的描述一个问题,就是各个大臣各抒己见,然后其中一个长篇论断为什么这件事要这么做,然后皇帝拍板执行。执行情况书中基本就是一笔带过,‘如是然’,就结束了。
当然现代战略理论里战略分析与战略决策才是战略的重点,想必古人也是这么判断的。
4.多年执政的国级干部亲自分析。司马光是个国级干部,他本人的水平真的是高,所以教员会花了特别多的时间读。
5.视角客观公正,无明显偏向。之前很多历史书都是有立场的,需要美化皇帝。通鉴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这些事,则不会美化历史人物,比如楚汉争霸中刘邦项羽都不是什么好人(这段我后面会详细讲)
作者: flyinglion 时间: 2022-6-4 11:06
本帖最后由 flyinglion 于 2022-6-4 11:22 编辑
赞!我的愿望是等解决了生活问题,要读的第一部书就是这个,希望能在娃上初中前实现,我好给教科书搞个评点版。
目前占威权低位的史观是大有问题的,把所有的问题全都“简化”成了阶级斗争——这更多是战斗口号,而不是历史真相。虽然在时光机发明出来之前,也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历史真相,那就跟着楼主听听“臣光曰”吧!
----------
中国的正史其实还是挺明白的,不是“经”不是“子”也不是“集”,它就是“史”。这个观念应该是中国独有,也是文明能延续数千年的重要因素。主干是“权力史、政治史、战争史”,但也有《食货志》的——这也是正史。
----------
又跑去翻了一下楼主的帖,理学真是一种归宿啊——虽然理学的逻辑基础现在看来大多是胡说八道。碰到难事,想硬扛就讲宋明理学,看破了就讲佛学:)
作者: 大树大叔 时间: 2022-6-4 12:47
哥们,你提升了整个网站的B格啊,666666666666!~~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4 14:00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4 14:36 编辑
不错,没想到在智游城还可以上历史课,继续。
我一直觉得我学的理学有断章取义的嫌疑,需要放到历史背景里去考察。所谓国学,也可以按照好像是四库全书的分类去学,经史子集,按现在的分类叫文哲史(中国古典),我以前一鳞半爪地学了一些,而史学一直是个缺陷。带带课,很有意思。文学也一样,比如古典诗词,需要联系到历史人物、故事,才理解透一些。哲学方面,中国古典哲学很复杂,到阳明心学引入禅宗后,就弄得更飘了,但人家自己又不飘,该打仗打仗,三立不耽误,我看了就飘,啥都不想干了。从我自己的性格,我喜欢陶渊明,不喜欢政治,我也搞过一些管理,高中就是学生会主席,但后来越来越表现出“逃逸”的倾向。
教员天赋异禀,不是凡人,从他读书时的文章就看得出来,商鞅徙木立信论,心之力,体育之研究等,不过后来也晕菜了,上头了,铸成大错。
教员的分类,历史一个是教书的,一个是豪杰,前者是知识分子,是一片好心,琢磨怎么管理这个世界,后者是做事的,后者未必听前者的,但又离不开前者,前者高于后者,但又不得不为后者服务。前者都是神人,后者什么人都有,碰到好的是运气,差的什么通鉴也不管用,有的就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做木工。司马光也属于教书的一类,真是煞费苦心。(这种关系还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比如,丘处机千里迢迢会见成吉思汗,说,你别杀那么多人,你占了城,杀了他们干嘛,没必要啊。成吉思汗还真听。如果不听,丘处机可能自己都会有生命危险。不过丘处机是成吉思汗召去的,他不会这么不给自己面子。)
政治学现在已经很发达,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看资鉴,也有不少意义。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4 14:33
我的好朋友给资治通鉴取了个牛逼的名字,叫《皇家商学院案例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读资治通鉴为什么会帮助我们成长?一方面我们在接受司马光的观点同时,我脑海中会产生一万个疑问,每个人读的话都会深有体会。胡三省点评资治通鉴有个牛逼无比的结论,就是读通鉴如鼠饮江,浅尝则饱。如鼠饮江,这个词专指读通鉴。
我先来列一下我脑海产生的无数个疑问,甚至是我越熟悉的历史我读起来反而是最累的,因为疑问实在太多了。
1.为什么当老板的是刘邦这种痞子?刘邦项羽都不是什么好货,为什么是他们两个争天下?
2.韩信与胯下之辱,他发达后,居然奖赏了让他转裤裆的人?他是什么做到的?
3.王猛各方面胜诸葛亮那么多,为什么远没有他的名气?
4.曹操,刘备,孙权,如果我是员工我更想替谁工作?
5.阿斗真的是傻子么?刘禅当年平定黄元叛乱的时候完全像个英主。
6.古今第一毒计金刀计真的无解么?
7.汉元帝的复杂性让我困惑。
8.高欢和宇文泰谁更厉害点呢?
9.霍光死后他的后代被族了,往上爬这么危险,古人该怎么明哲保身?
10.唐代中晚唐的历史人物是一个个的查,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皇帝,一个个查他们的生平,事迹,主要大臣,陪伴的太监,子嗣,读起来是真的吃力。然后再思考他们的主要问题应该按照什么顺序去解决,手上有哪些可以打出来的牌,再去查别人对这些事情的分析。
读下来是真的吃力+费时间,我看网上几乎没有一个人能一年读完这套书的。基本上都是1-2年这个时间段读下来并且受益匪浅。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4 14:59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4 15:04 编辑
1.为什么当老板的是刘邦这种痞子?刘邦项羽都不是什么好货,为什么是他们两个争天下?
就像我前面讲的,能干事的什么人都有,而不是说话文明不文明这种小节,他虽然痞,三杰都得服他。
2.韩信与胯下之辱,他发达后,居然奖赏了让他转裤裆的人?他是什么做到的?
这个除了肚量,还有一个规律,赢了就不计较了,就像三国一个谋士被袁绍杀了,因为袁绍输了。该谋士给袁绍出主意,袁绍刚愎自用把他下狱,袁绍打败了,有人来狱中道喜,说袁绍没听你的打败仗了,证明你是对的,这下你该升官了。谋士说,完了,他赢了不会计较,输了更会迁怒于我。
3.王猛各方面胜诸葛亮那么多,为什么远没有他的名气?
小说的营销效果,真实的诸葛亮的长处是政治管理,不是军事,另外诸葛亮文章好。
4.曹操,刘备,孙权,如果我是员工我更想替谁工作?
当然是曹操,孙权也不错,刘备容易陷入江湖义气。
5.阿斗真的是傻子么?刘禅当年平定黄元叛乱的时候完全像个英主。
这个要看历史,不说乐不思蜀,他在后方的管理就够傻的。
6.古今第一毒计金刀计真的无解么?
不了解。
7.汉元帝的复杂性让我困惑。
不了解。佩服文帝。
8.高欢和宇文泰谁更厉害点呢?
不了解。详说。
9.霍光死后他的后代被族了,往上爬这么危险,古人该怎么明哲保身?
政治从来是危险的游戏。
10.唐代中晚唐的历史人物是一个个的查,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皇帝,一个个查他们的生平,事迹,主要大臣,陪伴的太监,子嗣,读起来是真的吃力。然后再思考他们的主要问题应该按照什么顺序去解决,手上有哪些可以打出来的牌,再去查别人对这些事情的分析。
由于基因遗传等不科学的结婚方式等原因,天生庸才那是没有办法,皇帝能干基本是个随机的小概率事件。很多皇帝有很多优点,但就是不适合做管理者,有的很勤政,起早贪黑,就是治不好。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5 14:25
大概介绍了资治通鉴是本什么样的书之后,我先来写下我的帖子的几个原则。
1.我只是个读书人,历史爱好者都算不上,帖子里一定会有很多错误和不足。整个帖子都是我对读完资治通鉴的理解和思考,举一个例子思考曹操刘备孙权谁更厉害这个事,思考这个事会帮我提升思考力,但是最终谁更厉害并不重要也没什么太多可比性。
2.不同意我的观点很正常,大家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我错误的更是欢迎。但是别人的言论我不赞同的,第一我不会去反驳,第二我不会去列举很多史料去纠正。争论千年之前的事情的对错并无意义。关于一件事怎么看更是受限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比如阴谋论,即便我纠正了一件事,他还是会有其他的事认知严重错误。所以我不会去尝试纠正任何别人的错误。
3.几位老哥们的回帖我就不一一回复了,等写一段之后集中回复下。
4.读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以现在的观点与视角去分析判断,而且千万不能觉得自己比很多历史人物聪明,这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带入那个环境时代去思考,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还有就是尊重古人对古人的分析与判断,比如宋代怎么评价唐代人物的事迹和行为,这很有帮助。古人的寿命真的特别短,读历史很多时候能感觉如果这个人能多活几年,那么历史就完全不一样,但是这就是历史的无常。比如汉和帝,他在位17年,其实表现非常不错,但是他10岁即位,27岁挂了,他终于压制住外戚专权后准备大展宏图就去世了,这就是历史。
还有一类事是结果论,这是大错特错的。比如郭嘉建议曹操远征乌桓,这是个冒险的行动。打牌的人都懂这个道理,aa和任何牌翻前all in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结果而否定当时他的行为,是典型的结果论。在日本侵华初期没人知道有珍珠港,没人知道美国会参战,千万不能以后来的事带入。我看下来千年历史,没人是傻子,唐宣宗李忱装傻了36年然后上位,大家真的是佩服他。如果他没上位,那大家只觉得这人是个二傻子罢了。反而我看书的观点是觉得每个人都是聪明的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并且选择了他们的最优决策(就像打德州,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甚至是某些人看起来牌桌狂浪送钱,那没准是他在解压)。
中国历史就是个千万人参与的残酷锦标赛,每隔一段淘汰大量的失败者,赢家登上权力的巅峰,每个人都选取了自己的最优策略,这么看待历史比较合适。这就是自然界的丛林法则,这就是物竞天择,这就是天道。
5.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我之前读的历史材料都太单薄,比如曹操刘备都被太过脸谱化,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曹操的一生,早期,中期,晚期的曹操心境,目标都有非常大的变换。必须得知道他的难处在哪才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需要仔细的揣摩,才能感慨他们的伟大。
6.别的历史很多都是被修饰过的,为了舆论宣传,是糊弄傻子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所以里面写的全是最真实,残酷的,让皇帝尽快成熟并且熟悉他的工作。这就像卖方报告,信不得一样,谁信谁傻叉。而我们都是读糊弄傻子历史长大的。
7.历史是在进步的,但是古代进步真的很缓慢,但是又能真切地感受的到。中华进行了非常多的试错,才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5 17:35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5 17:39 编辑
阅读、学习、讨论等,需要建立概念,概念是推演的起点,总结的终点,内容的凝缩,宽泛的回归,博雅的起点。
以前有个水煮三国的作者跟易中天争论,犯历史常识错误,他的对曹操的认知是从戏剧里来的,这里他就没分清戏剧、小说和历史的区别。以自己狭隘的见解话说得难听,跟易中天都不是一个level的,还藐视辱骂易中天。不过他的立足点就是畅销书,不是个学者,错误百出很正常,不择手段维护自己的卖书利益也不意外。
教员晚年就犯了概念性错误,从而一系列错误推演,直至发现被人利用才有恍然悔悟的表现,不过表现也是含蓄的,有保留的。至于那些概念,邓公在南巡讲话时很巧妙地给解决了,用的结论式、箴言式的表达,而不是理论式的推断话句,那样又会引起一轮争论。
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了咨政,重点不在历史考据。类似于现在的案例教学。有关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其评述重点跟正史侧重点有时会不一样。我没怎么看过,不过我觉得可以站在现代的角度,用一些概念给它简化。建立概念是必须的也是简要的,是古今学问的通则。比如儒家,围绕一个仁字,到了法家,认为是扯淡,建立一个法字。我们阅读也需要搞清楚他们的概念内涵,而不是文字表面,一些或浅薄或不负责或故意的一些评论者,就把仁、法做表面的理解,得出错误的结论,开始无谓的辩论,进行撕逼式的抓头发、抠眼睛类似于菜市场为了几毛钱的差别进行语言、人身攻击,最后把菜摊都打坏了。
作者: feidaoren 时间: 2022-6-5 19:02
深刻,资治通鉴真有那么有用吗
作者: lililili11 时间: 2022-6-6 06:56
百度了一下金刀计,这里面有太多的信任了,骗取了信物,又收买了一个亲信,都是信,信其实就是赌。
作者: lililili11 时间: 2022-6-6 07:17
加个密码就好了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6 08:17
后来慕容垂把前秦怎么了
作者: lililili11 时间: 2022-6-6 08:38
taiji18 发表于 2022-6-6 08:17
后来慕容垂把前秦怎么了
好像是灭了前秦,模糊印象,其实我不熟悉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6 09:01
本来想慢慢写,原计划我估计我帖子压根没什么人看,也没什么人回复。没想到你们跟帖这么积极,那今天从号称古今第一毒计——金刀计开始写一写,写一写故事的主人公,苻坚,慕容垂,王猛这几个人以及他们的结局。
苻坚:差一点一统江山的大牛逼皇帝,如果统一了他开创的时代不会比隋唐差。论格局几乎是和李世民是第一等的人物。
王猛:几乎是中国第一牛的宰相,远胜诸葛亮。
慕容垂:外号战神,13岁上战场,70岁病死战场,一生不败。被所有人背叛的后燕开国皇帝。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6 18:10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6 18:14 编辑
苻坚是不是人好的过头了,才能不说,他的性格适合象大理皇帝那样最后遁入空门。所谓慈不将兵,义不掌财。如果换作苻坚,象李世民那样把他弟弟杀了,他肯定干不出来。
另外,有了王猛还不够,为什么苻坚对慕容垂那么倚重?
作者: flyinglion 时间: 2022-6-6 20:10
昨天看了楼主的贴子,想通了一个问题。马克思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可是咱们的历史,人民干了些啥基本上就没记下来嘛。再一琢磨,马克思人家说的是欧洲的“历史”,和咱们的历史根本就是两回事。这就是概念不清导致的毛病,100多年来引入了太多的西方概念,又不给个定义,用词又和中国的固有概念重叠,最后变成鸡同鸭讲……
作者: ant27706 时间: 2022-6-6 21:39
知道是有用的书,很多参与政治的人都在读,见过古文的,实在读不下去,有机会再看看,能持否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7 01:21
英文挺清楚的,By the people,还有of,for,西方过来的,那会除了抽水马桶,电梯,就是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马只是一个流派,资产阶级也讲人民,相对于以前的贵族统治。
在奴隶制社会,分得清谁创造的?被搞得要死,且不说承认不承认我有功劳,承认了也没吊用。历史又演变过程,后来人口多了,没个名分,还不急眼了,问题是实惠是什么。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3 14:45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13 15:33 编辑
金刀计的过程我就不自己写了,这一整段复制下百度百科。
起因
枋头之战,前燕大败东晋,前燕慕容氏政权避免了退回龙城的命运,吴王慕容垂在这场战役中力挽狂澜,威名远扬,加上太傅慕容恪临终之时对慕容垂的竭力推荐,让当时领袖群臣的慕容评对慕容垂又忌又恨。太后可足浑氏曾经借巫蛊案害死慕容垂的妻子段氏,她也是平素猜忌慕容垂,于是这两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凑到了一起,关起门来一商量,得,就那么办了,杀了慕容垂。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知怎么的这消息就被别人知道了,也不是一般人,正是慕容恪之子慕容楷和慕容垂的舅舅兰建,他们把消息告诉了慕容垂,慕容垂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和嫡长子慕容令商量了一下,决定继承慕容家的优良传统,学习慕容吐谷浑和慕容翰的经验,以出猎为名,逃离邺城。本来的出走打算是重回龙城,没想到途中被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麟出卖,慕容垂一行人只好改变计划,投奔前秦。而这一走,自毁长城的前燕,正式进入亡国倒计时。
用计经过
得知慕容垂投奔的消息,前秦天王苻坚亲自到郊外相迎,颇有曹操跣足迎许攸的味道,《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苻坚)执手曰: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数也。要当与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後还卿本邦,世封幽州,使卿去国不失为子之孝,归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垂谢曰:羇旅之臣,免罪为幸;本邦之荣,非所敢望!坚复爱世子令及慕容楷之才,皆厚礼之,赏赐钜万,每进见,属目观之。关中士民素闻垂父子名,皆向慕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可见,苻坚对慕容垂很是优待。
可丞相王猛却不那么认为,作为当时的一等一的谋略家,王猛自然知道慕容垂非寄人篱下之人,早晚必成为前秦的敌人,于是劝谏天王除掉慕容垂,以绝后患。苻坚,公认的忠厚,自然是不同意,多次进谏不成,王猛也一横心,你不杀慕容垂,我就制造机会让你杀。论治国,王猛是王佐之才,论心机论用计,王猛也是狠毒。机会来了,公元370年,前秦以王猛为统帅发兵征燕,这时有一个细节,在王猛率军出征燕国的时候,向苻坚请求以慕容垂长子慕容令作为向导,出任参军。
出征的前一晚,慕容垂府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正是王猛,一是王猛在前秦位高权重,深受苻坚信任,二是慕容令在王猛帐中,自然也是希望王猛能够好好照顾他。于是慕容垂盛宴为王猛践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猛话锋一转,说了那么一句话“今当远别,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资治通鉴》还用了从容一词来形容王猛的表现,用计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可见这位王丞相绝对的演技派影帝,慕容垂到底是粗人,论心机深沉哪里及得上王猛,身边又没有其他的东西,慕容垂随手解下腰间金刀送给了王猛,此时他尚且不知自己已经陷入王猛的陷阱中。
大军快要达到洛阳,王猛又开始了他又一步计划,他买通了故事的又一位主人公——慕容垂的帐下亲信金熙。金熙手拿慕容垂的金刀来到慕容令帐中,带来了所谓的慕容垂的口信 “你我父子之所以投奔秦国,无非是避祸而已。如今王猛心胸狭隘,数次想排挤我们,而苻坚表面上对我们礼让有加,但其心实在难测。估计我们父子仍然难免一死,况且最近听说燕国皇帝于我们走后颇有悔意。我现在已经在逃亡路上了,你不走更待何时?事起仓促,来不及写信,特派人传口信,以金刀为证。”事关重大,加之行军途中和慕容垂没有联系,不由得慕容令不信,怎么办,是走是留?思前想后,慕容令想燕国毕竟是凝聚祖上数代心血,父亲一定不忍见它灭亡,决定追随父亲回到燕国。于是慕容令借打猎为名,重回前燕。
结果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慕容垂,王猛将消息传回长安,慕容垂惊得魂飞魄散,当真祸从天降,连辩解也不敢辩解,仓促出逃,结果在蓝田被追兵赶上,押回长安。令王猛没想到的是,苻坚并没有责备慕容垂,相反安慰他:“你因为自家、朝廷争斗,委身投靠于朕。贤人心不忘本,仍然怀念故土,这也是人各有志,不值得深咎。然而燕国行将灭亡,不是慕容令所能拯救的,可惜的只是他白白地进了虎口而已。况且父子兄弟,罪不株连,你为什么过分惧怕而狼狈到如此地步呢”,对待慕容垂仍然和以前一样。
再说逃回燕国的慕容令,他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回到燕国之后,燕国对他这个莫名其妙的二次叛徒当然心存芥蒂,干脆流放到遥远的沙城。慕容令仍不甘心,密谋起兵反叛。沙城中被贬谪来戍守的士卒有数千人,慕容令全都优厚地安抚他们。慕容令杀掉了衙门官孟妫,任城大职的涉圭害怕了,自动请求效忠。慕容令相信了他,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于是慕容令便率领被贬谪戍守沙城的士卒东进,袭击威德城,杀掉了城郎慕容仓,占据沙城,之后部署兵力,派人征召驻扎在东西各处的戍卒,准备袭击龙城。镇东将军勃海王慕容亮镇守龙城,这时候又是慕容麟,他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慕容亮,慕容亮紧闭城门抵御固守。涉圭利用当班侍卫的机会偷袭慕容令,慕容令只身匹马逃走,涉圭追赶慕容令到薛黎泽,擒获并斩杀了他,然后到龙城向慕容亮报告。慕容亮为此杀了涉圭,收拾了慕容令的尸体后安葬 。
王猛用金刀计,心思缜密,其计不可谓不毒,但是并没有完成用计目的,杀死慕容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计失败了,可是真的失败了吗,故事仍在继续。
灭燕几年之后,王猛病死,可以说慕容垂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果不出王猛所料,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分崩离析,慕容垂复国,史称后燕。后燕强盛一时,可是慕容令死后,嫡子只剩下慕容宝,慕容垂子侄中不乏能力突出的人,可偏偏这位活宝,这个太子,庸碌无为,“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为了给太子立威,为了清除北魏的威胁,参合陂之战爆发,慕容宝率领后燕军队惨败,坑杀后燕军队数万,慕容垂以老病之躯又一次征讨,病死军中,慕容宝接任后燕皇帝。后燕国每况欲下。且因慕容宝不能服众,慕容氏内部也是分崩离析。没过多少年,后燕就灭亡了。
可以肯定,无论立嫡长子还是立贤,慕容令都将承接慕容垂的位置,而且将是无可争议的燕主,他的资历、经历、能力是所有人都服气的,所有兄弟都不会有谋逆之心,参合陂之败或许就不会是后燕惨败,那时大燕精锐犹在,北魏纵有拓拔珪,两人之间也不会是一边倒。王猛的“金刀计”看似没有达到直接效果却改变了历史。
金刀计没能杀了慕容垂,间接却死了慕容令,以至于有慕容宝参合陂惨败,有后燕的遗憾,如果慕容令没死,就没有他的妻子献幽皇后丁氏拥立小叔子兼情人慕容熙为帝,造成的后燕基业崩坏,如果慕容令没死,可能历史就会不一样吧,可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3 15:09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13 15:10 编辑
金刀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我小学就看过这段,再次看来简直是惊心动魄。为了帮助大家快速理解我会用历史上的人物套一下。
慕容垂:一生不败,论武功远超过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前燕皇叔身份,人很地道,约等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在前燕被陷害投靠了前秦,后来反叛了前秦,亲手建立了后燕,也就是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英雄祖先。
苻坚:前秦的皇帝,统一了北方,论功绩超过了曹操。性格非常厚道,典型的大哥型性格,约等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淝水之战大败,后众叛亲离,约等于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国家动乱,后来被姚苌所杀。
王猛:前秦宰相+大将军,约等于诸葛亮+郭嘉+贾诩+司马懿,他当宰相,当谋士无敌的同时,他还带兵灭了前燕。兼任将相并且有灭国战功绩的人,中国自古没有几个。他的功绩基本超越了诸葛亮。
姚苌:后秦开国皇帝,先是战败后加入了前秦,苻坚对他很好。后来淝水之战战败后姚苌反叛杀了苻坚,有点吕布的味道吧。姚苌的性格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后面我会详细讲他们一生前面都发生了些什么,才会有后面的结果。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3 18:54
内斗史几千年不断啊。看资治通鉴的太子、皇帝脑子也得好使,要不看都看不进去,或者根本就不愿看。当然不只是给一把手看的,管理层都可以看。
典型的国人组织特点(不知国外怎样,好像也差不多,这里组织不限于政治组织),各种人,各种事,各种幺蛾子。
这里有一点不明确,慕容垂好像并未如王猛所担心的把前秦灭了,杀苻坚的是姚苌不是慕容垂。仁厚如苻坚,最终死在恩将仇报是不错的。在斗争猛烈的环境里,平衡仁与威是多么难的事。随举一例,在近代,当林彪还是营长的时候,王尔琢已经是团长,黄埔一期,手下姓袁营长带兵叛变,尔琢去追,认为以同学、同乡、同事的关系可以说服他回归,不想死于其枪下,不令人惋惜和感叹吗?
作者: livetm 时间: 2022-6-13 19:58
taiji18 发表于 2022-6-13 18:54
内斗史几千年不断啊。看资治通鉴的太子、皇帝脑子也得好使,要不看都看不进去,或者根本就不愿看。当然不只 ...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GCD的成功是大势所趋,看教员的湖南农村考察报告和星火燎原,很前瞻和战略性的分析,成功好像是必然,过程中牺牲的高级干部是必然中的偶然,运气和个人能力的综合结果,战神粟裕在多次战斗中差点完蛋,在抗战开始后拿到所属部门的绝对指挥权之后开始所向披靡。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4 07:24
是的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4 09:55
最近一个朋友送我一本书,达利欧的《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对过去500年的金融、经济、社会做周期性规律总结,其中提到达利欧阅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历史或文献以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达利欧研究世界过去500年,是不是好比搞他自己的“资治(治商)通鉴”。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4 11:18
今天先写慕容垂,我来总结他的人生就是古希腊式的悲剧英雄,他生活在西方一定会有人为他创作史诗。他的一生我总结为大英雄,大逆境,大陷害,大背叛,大功绩,他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死死地掐住了命运的咽喉。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谁感慨命运不公的话,看看慕容垂这辈子遇到这些糟心事,就会觉得自己身上的那点事没什么。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4 11:26
先转载一个别人写的介绍慕容垂生平的文章:
慕容垂的一生,经历了燕国的崛起与中落,而后,他又以六十岁的高龄重新起兵复兴燕国,再现昔日辉煌。但可惜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慕容垂去世后不久,这个政权就又一次以自由落体的速度滑向衰落,并于十一年后正式灭亡。
到慕容垂去世时,慕容氏的传奇其实即已终结。虽然之后慕容氏又在历史的舞台上持续了十多年,但那也不过只是华章的尾声,虽有余韵,却近谢幕。
慕容垂的兄长慕容儁(jùn),乃是前燕开国皇帝。但慕容垂从小便不受兄长喜欢,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父亲慕容皝(huàng)实在太喜欢慕容垂了,对待慕容垂甚至比对世子慕容儁还要好,这自然引起慕容儁的嫉恨。
慕容儁即燕王位后,很快便动手给慕容垂改名。慕容垂本名慕容霸,但慕容儁说这个名字不好,给改成了慕容“垂夬”(左垂右夬,音quē,“缺”字的异体字)。
这样做从明面上看,是因为仰慕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郤缺,所以用其名来命名。但实际上,却是暗戳戳在影射慕容垂的身体缺陷——慕容垂小时候从马上摔下来,磕掉了门牙。
这个“垂夬”字,准确而形象地展示出了慕容垂说话漏风的形象,让人一看到他的名字就能脑补出那颗缺了的门牙。
后来,还是因为牵涉到谶纬文中的一些忌讳,慕容垂才便把“垂夬”字中的“夬”字旁省掉,变成了慕容垂。
没爹的孩子也像根草,名字被掌了权的兄长改来改去,自己也只能忍气吞声。
但跟接下来的这件事相比,改名也只是个小委屈。
还在老爹慕容皝活着的时候,慕容儁和慕容垂的关系就很不好了。而且不只是两兄弟关系不好,两人的正妻关系也不好。慕容垂的妻子段氏自以为出身高贵,因此很看不起慕容儁的老婆、嫂子可足浑氏。
但彼时女人之间的斗争,都是靠男人来定胜负的。慕容皝去世后,慕容儁继位,可足浑氏一下子成了皇后,段氏却只能做吴王妃。
扬眉吐气的可足浑氏很快开展报复,她命人向慕容儁告发,说段氏与他人勾连,行巫蛊之事,欲毒害慕容儁。慕容儁本来就看兄弟不顺眼,这下便顺水推舟,直接将段氏下狱。
在牢里,段氏受尽拷打折磨,但无论如何摧残都对身上的罪行咬死不认。到最后,心痛不已却又无能为力的慕容垂只得托人给段氏带话:人总是要死的,何必受此毒打。与其如此,还不如服药自尽。
段氏听闻,凄然一笑,回答道:我并不是怕死,而是我一身清白,如果自杀的话,岂不是会被认定成畏罪自杀?这样上对不起家族,下对不起大王您,所以我才要咬牙忍着,坚持活着,为的就是不让他们诬陷于我!
此后,任凭如何拷打,段氏也没有承认罪状,更没有牵连慕容垂。慕容垂因此而免祸,只是被贬官到了辽东,但段氏却最终死在狱中。
慕容垂后来又另立段氏的妹妹为继室,但这也被可足浑氏横加干涉,她将小段氏黜退,改以可足浑氏的妹妹为继。
自此,慕容垂谨慎低调做人,任劳任怨做事,不敢有丝毫不满。
两年后,慕容儁去世。临终前,他将太子慕容暐(wěi)托付于慕容恪。
随着慕容恪升任太宰辅政,35岁的慕容垂也终于被召回邺城。在整个慕容氏里,唯一看重慕容垂的就是慕容恪了。有了慕容恪的照拂,慕容垂终于再也不用唯唯诺诺,时时看人脸色行事。
对慕容垂,慕容恪不只信任,还着意栽培,他希望慕容垂在自己身后能职掌燕国国政。而慕容垂也勇于任事,曾随慕容恪一起攻占洛阳,此后又镇守帝国的西南边界,积攒军功。
但可惜,好日子总是短暂,慕容恪寿短,在执政七年后便一病不起。
自知不久于人事后,慕容恪开始安排后事:他先跟朝廷重臣建议,希望在自己死后,能让慕容垂接任大司马;然后又向前来探病的皇帝慕容暐竭力推荐慕容垂,说慕容垂的才能十倍于自己,如果以慕容垂执掌国政,那么必能开疆拓土,鼎定天下。
不久,慕容恪病逝。朝廷决议,由皇帝慕容暐的弟弟慕容冲接任大司马——此时的慕容冲,还只有八岁。至于吴王慕容垂,则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慕容恪的话,就这么成了耳旁风。
真正接替了慕容恪的执政者,是慕容评。
一开始, 辅政的慕容评与慕容垂关系还算融洽。虽然一个权力欲望膨胀、善妒英才,但在另一个小心谨慎、回避三舍的态度之下,彼此倒也相安无事。
直到枋头之战。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温北伐。一路上,桓温击败了燕国的守军,到达黄河沿岸,兵锋直指燕国首都——邺城。
燕国朝廷一片震动。廷议中,甚至有人提出放弃首都邺城,逃向东北方向的故都龙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终,还是慕容垂请命出征,在枋头击败了桓温。
但凯旋的大军没有想到,班师回朝后等待他们的却不是加官封赏,而是一片杀机:战后,慕容垂为有功人员申报战功,可资料送到慕容评手里,却统统没了下文。
慕容垂据理力争,不想反遭慕容评猜忌,两人发生激烈争执——在慕容垂看来,这就是战后正常的论功行赏;但在慕容评眼里,这却是慕容垂开始跟他争夺权力的先兆。
当初慕容评在慕容恪死后,想尽办法才把慕容垂挡在“大司马”之外,如今慕容垂立功如此,接任大司马似乎已经理所当然。可这对于权力欲极重的慕容评来说,怎么能够忍受?
对于立下如此大功的慕容垂,慕容评必欲除之而后快。既然正常的手段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只能采取点不正常的手段了。
慕容评找到了太后可足浑氏。
杀机迫近,慕容垂依旧懵然未知。危机之时,还是慕容恪之子、继任太原王的慕容楷向慕容垂通风报信,慕容垂才得以顺利逃脱邺城。
一开始,慕容垂想逃往辽东。首先,他曾经在辽东经营,回去相对安全。其次,也更关键的,是到了辽东,能为以后症结的解开留下伏笔。毕竟这只是朝廷的内部斗争,随着他的离开,可足浑氏和慕容评杀不掉他,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如今外患环伺,难道他们还会真的穷追猛打不成?
因此慕容垂的想法是,先出去躲一段时间,躲过这个风口再说。
但怎料,如意算盘却落了空。出城后,慕容垂一路向北,可却被他的小儿子慕容麟告发。慕容评得了消息,马上便派人率领精兵追击,不久就追上了慕容垂一行。
慕容垂在军中多年,积威之下,将追赶的将领喝退。但同时,准备逃往辽东、经营龙城的谋划也随之泡汤,不得不另寻出路。
一番思考之后,慕容垂决定听从世子慕容令的建议,折头向西,投奔正在招揽人才的大秦天王——苻坚。
一行人做完约定便四散逃离。慕容垂原路折回,但至邺城附近却不敢进城,而是躲在后赵皇帝石虎的陵墓之间。
此时,恰好碰到数百打猎者正向此处聚集。慕容垂人手不足,而且已经来不及逃离,一旦被发现,必然是被捆送官府的结局,情势千钧一发。
可冥冥中似有天意,危机之时,猎人们肩上的鹰不知为何同时振翅高飞。猎者以为猎物出现,一路跟随离开。
恍惚之间,慕容垂逃过大难。
慕容令于是再劝慕容垂:父亲您如今名声赫赫,尤其在军队内有巨大影响力,何不再回邺城,趁机夺取权力呢?如此既能免受逃窜之苦,又能于国家有所裨益。
但慕容垂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他认为,如果事成还好说,事若不成,邺城内又是一阵大乱。以我个人之事,使国家内斗,还不如依计西行,不再横生枝节。
慕容垂与慕容令于是继续行至洛阳。在这里,慕容垂见到了前来汇合的家人亲信,包括夫人小段氏、除慕容令外的其他三子、慕容恪之子慕容楷、以及当年与段氏同时被诬陷而陷于牢狱的高弼——至于王妃可足浑氏,则留在了邺城。
此后,一行人一路西行,最终在长安城外见到了在此等候的秦王苻坚。
对于慕容垂的到来,苻坚大喜过望。
之所以喜,一是因为慕容垂人才难得;二则是为燕国惋惜——慕容垂一旦脱离燕国,秦国的伐燕大计便可立即提上日程。
慕容垂内心则颇为纠结。一方面,燕国是父祖创立的国家,其中也饱含他自己付出的心血;但另一方面,这个国家却对他赶尽杀绝,令他无法容身,只能投奔敌国寻求庇护。
但慕容垂想不到的是,这里也不是他的安全之地,依然有人想对他斩草除根——这个人,就是苻坚的重臣王猛。
王猛跟慕容垂并没有仇,只是作为苻坚的第一谋士,他的想法要比一般人更深一层:他害怕慕容垂功大难制。
如果慕容垂跟别人一样,只追求功名富贵,那倒好办。但问题慕容垂不是,他只是穷途来投。而且,他还不是个屈居人下之人。这样的人,收留了就是重大祸患:若派他上战场,凭他的实力,破敌斩将不在话下,但异族将领、手握重兵,再加上有异心,这不就是十六国各种权臣篡位的标准模板吗?
因此王猛主张杀掉慕容垂。
但苻坚却不同意。王猛一看,得,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吧。
慕容垂来降后不久,苻坚便命王猛带兵出征,讨伐燕国。王猛作为坑人高手,手段实在一流,临出征前,他向苻坚申请,希望能带着慕容垂的世子慕容令出征。
苻坚自然会同意这一请求,而慕容垂以为王猛是要带着自己的儿子去立战功,也对王猛感激涕零。
临行前一晚,王猛去慕容垂家找慕容垂喝酒,两人无话不谈,越喝越嗨。最终,王猛兴尽而归。临走前,在王猛的提议下,两人又互相交换了礼物,王猛得到慕容垂随身携带的金刀一把。
大军出征后,王猛便买通了慕容垂身边的一名亲信,让他带着这把刀去见慕容令,同时,还给慕容令“捎了”这么一段话:
“ 你我父子是被逼无奈才流落至此,但王猛跟我们爷俩就好像有仇一样,一直在进谗言。而且秦王苻坚的心思,也实在难料。
如今我接到消息,我国朝廷对于之前你我父子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颇有悔悟。今我已潜行回国,特派人来通知你,以佩刀为证。”
慕容令听完这些话,犹豫了一整天,最终还是决定逃离。他带着旧部诈称出营打猎,趁王猛不注意偷偷溜出了军营,然后一路向东狂奔,最终进了燕国军队的军营。
王猛默默等待着这一切的发生。在慕容令出营的那一刻,他便把已经写好的表章向长安的苻坚送去:慕容令叛逃。
得讯后,身在长安的慕容垂尴尬异常。可慕容令的出逃又证据确凿,无可辩驳,怎么办?长安再待下去,很可能是死路一条,慕容垂只得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但这次却远没有上次那么幸运,没走多久,慕容垂就被追了回来,送到苻坚面前。
与王猛预想的不一样,苻坚居然没有怪罪,反而还好言安慰。苻坚说:你是家国失和,所以才投奔于我;令郎贤德而不忘本,依然回到故国,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我并没有怪罪的意思。但燕之将亡,也不是令郎回去就能改变的,只怕这一去是羊入虎口啊。更何况父子兄弟,罪不连坐,你又何必因为惧怕而如此狼狈呢?
慕容垂感激涕零。
一年后,苻坚和王猛带领大军灭亡燕国。
但慕容垂却也没能再见到慕容令——在此之前,慕容令在燕国已经因“谋反”而被杀。
此后,慕容垂在前秦朝廷上,平静地接受了王猛给他安排的职位:京兆尹。王猛依然不愿意放过慕容垂,既然此人不能除之,那就绝不能让他染指军事,好好地在长安做民政工作吧。
自此,一代名将慕容垂便安安心心地做着他的长安市长,即便王猛病逝,一干就是十四年。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4 11:27
直到淝水之战爆发。
此时王猛已经去世八年。
临终前,王猛郑重告诫苻坚,千万不可伐晋。但八年后,随着前秦统一北方,苻坚却已将王猛的遗言抛诸脑后,决定向东晋开战。
大范围的国家动员随即开始,凡是能用的人全都被拉上了战场,军队规模一时达到近百万人。而既然能用的人全都用上了,那慕容垂自然也就顺势穿上戎装,上了战场——更何况,他还是仅有的支持苻坚开战的人。
但慕容垂很有可能就没有上到战场。淝水之战,前秦败得实在突然,秦军一时大乱,死伤无数。史书记载,当时只有慕容垂手下的三万人没有受到损失,苻坚因此一路后撤,向慕容垂奔来。
这个时候,慕容垂在军中也陷入了犹豫。一众慕容都劝他:前秦如此败局,苻坚几乎已经没有翻身的可能。此时还不如杀掉苻坚,引发中原大乱。我们凭借手中的三万人马,趁乱复国指日可待!
但慕容垂最终没有听从这些建议。
慕容垂说,我当年遭慕容评嫉恨,穷途投靠秦王;来了之后被王猛陷害,又是秦王大度,才没有追究我的责任。如今秦王落难,我怎么忍心用他的军队来杀掉他!我就算复国,也只会恢复我的关东之地。至于关中,并不是我燕国的故土,我又何必杀了秦王,夺取他的关中故地呢?
最终,慕容垂将三万人马的指挥权还给苻坚。苻坚得以喘息,从容撤退。
但北方终究是乱了。
伴随着前秦的彻底失势,这片短暂统一的大地再陷乱局,各方势力都蠢蠢欲动。慕容垂也觉得,是告别苻坚,回去重整故国的时候了。
他向苻坚进言,说:北方的戎狄听说您的军队出师不利,正互相鼓动作乱。我请求尊奉诏书去镇抚招纳他们,并顺便路过拜谒我父兄的陵庙。
苻坚同意了。
权翼为此劝谏苻坚:
“国家新遭大败,四方离心,此时应该征召名将,安置于京城,以稳固根基。
而且慕容垂勇猛谋略过人,乃世代豪杰,之前只是因为躲避灾祸才前来归附,难道他的追求就仅仅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将军吗!
此人类似苍鹰,饥饿时依附于人,但若狂风骤起,必有飞越云霄的志向。如今形势如此,正应该紧闭藩笼,岂能放纵它,听任它为所欲为呢!”
但苻坚却说,你说得都对,可我已经答应他了。普通人都不食言,更何况我是万乘之国的君王呢!
权翼听罢,无奈一叹:陛下您重视小信而轻视国家。依我之见,他一定会去而不返,关东之乱,只怕从此就要开始了!
果不其然,慕容垂带着自己的旧人一路北行,很快便到达了曾经的前燕首都——邺城。
邺城当时由苻坚的儿子符丕镇守。恰逢有叛乱发生,符丕便命慕容垂领兵出征。臣下石越赶忙制止,理由与权翼的说法几乎一样。但符丕却说,慕容垂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淝水之战败后,众散亲离,只有慕容垂侍卫在旁,这种危难见忠诚不应该被忘掉啊。
石越听后无言,只能私下里跟别人说:父子一样的秉性,“好存小仁,不顾天下大计”。
符丕对慕容垂,其实也不是百分百的全然信任,在派慕容垂出征的同时,他也另派了监军同行,并嘱咐一定要提防慕容垂反叛。
但问题是,这种小敲小打的手段又如何防得住慕容垂呢?出征后,慕容垂即便杀掉符丕派来的监军,称燕王自立。
这一年是太元八年,慕容垂已经59岁。
慕容垂大军随即开始围攻邺城。
城里的符丕派使者去慕容垂营中当众责问,你不是去平叛了吗?为什么现在自己变成叛军了!
慕容垂说,我受秦王不世之恩,不愿意为难长乐公(符丕封长乐公)。如今时移世易,还希望长乐公能主动退走,待我恢复家国大业,此后秦燕两国永结和好。
使者痛骂慕容垂:
“你当年不容于燕国,委身投靠于我国,燕国的土地跟你有什么关系!
我家秦王看重于你,本希望寄命于你,怎料你竟如此狼子野心,国家才新遭大败,你就迫不及待地谋反;国家何曾亏待于你,你竟然如此丧尽天良!
我希望你现在能悔悟,为时还不晚。否则来日将你击败,定把你的头颅割下来,挂在邺城的城墙上。每当夜幕降临,且看你这个孤魂野鬼有什么脸面去见你葬在城外的父兄!”
这段话之恶毒,骂人简直骂出了新高度,但慕容垂默然不应。左右都劝他杀掉使者,但他却因为于心有愧,不愿意多生杀戮,最终放还了使者。
依旧放不下心结的慕容垂,又给苻坚写了一封信,大意如下:
“ 大王您待我恩情不薄,但是别人却非如此。自从离别以来,我遭遇种种不公正待遇,其中之苦,一言难尽。
如今我起兵准备恢复燕国大业,兵已至邺城城下。我写信劝告长乐公,是希望他能主动撤走。但长乐公却不听。如此,我只能强行攻城了。如果战场之上不小心伤到长乐公的性命,我很抱歉。”
苻坚也回信给了慕容垂:
“ 淝水之败,是我失德所至,与他人无关,幸亏你能及时救驾,这份情我是感激的。
本想要委你以大任,谁料你竟起兵作乱。这些年来,我自问待你不薄,如果你非要如此,那我也只能听任于你了。
只是想想你已年迈,当你那颗白发白须的头颅被当做叛臣的标志悬挂于城门之上时,别人也只能感慨说,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慕容垂继续攻城,最终将符丕逼走。
此后十年间,慕容垂东征西讨,基本上恢复了前燕当年的国土。期间,慕容垂一直坚守着他对苻坚的承诺,只攻取原属于燕国的故地,对于前秦曾经的关中之地绝不染指。
然而,北方的魏国却逐步强大,崛起为慕容垂的心腹大患。
建兴十年(公元395年),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领兵出征,攻打北魏——此时70岁的慕容垂已经身染重病。他本不愿意多事,是在慕容宝的怂恿之下,才决定派兵出征。
而慕容宝又有自己的小打算,他一直以来都只在国内处理政事,很少领兵出征。考虑到北魏此时还相对弱小,慕容宝因此想靠此战以强凌弱,借机积攒一点在军队内的影响力。
但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慕容宝带领八万精兵出征,却在参合陂被北魏国君拓跋珪击败,死伤无数,被俘四万余人——这些人,最后全部被拓跋珪坑杀。
如此败局,震动国本。不得已之下,慕容垂只能强撑病体,再次出征。
这次出征相当的顺利,慕容垂一生征战,用兵老辣,他凿山通路,悄无声息就带领大军到了北魏的首都平城之下,一战而破城,俘虏三万人后回师。
但这已经是慕容垂生命的最后时刻。
回师路上,慕容垂大军再一次经过参合陂,只见尸骨堆积如山,万人坑泥土犹新,无数冤魂凄厉的惨叫声仿佛还在山间飘荡。
慕容垂于是设下祭坛祭祀。而燕军军士由于大多都是死难将士的亲属,也一时放声大哭,全军悲恸。
面对此景,慕容垂羞愧难当,旧疾发作,至于呕血。在回师的路上,终于病发身亡。
慕容垂的一生,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一定是“纠结”。
他被陷在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对待当中,难以逃脱。在兄长慕容儁在位时如是,到慕容评执政时如是,逃奔前秦遇到王猛依然如是。
而且他还被自己的坚守所束缚。回看他的一生事迹,行事作为大抵对得起“光明磊落”这四个字,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坦坦荡荡的君子。但他却又被这层坚守限制得太多,他被自己的正直所累,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做给自己看:头上三尺有神明。
当他从邺城逃离,面对慕容令劝他在城内动乱的建议,他选择了拒绝,觉得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事就让阖城百姓士卒遭灾。
苻坚在淝水之战后大败,慕容垂终于等到了机会,但他还是放弃,因为他过不了自己内心的那一关。
邺城外,面对符丕使者的痛斥,慕容垂于心有愧,放过了使者。
风烛残年之际,面对累累白骨,他依然深感羞愧,以至于不治。
这实在不是一个开创之君的“优秀品质”。即便不必像刘邦一样“身段灵活”,也不必如此不知变通。
刚则易折,方正君子固然是人格的追求,但这却也让慕容垂不为他人所容。不管是在燕国,还是秦国,讨厌他的人都无处不在。
而这又一点点造就了他可悲的人生际遇。慕容垂从小便被认为有军事天赋,但他一生能上战场的时间却屈指可数,而且还很难有自己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
慕容儁在位时,慕容垂被发配到辽东镇守边疆。到前秦十几年,却又被王猛死死地摁在地方官的任上,不得染指军事。
直到59岁起兵自立,慕容垂才终于能真正自己做主。此后,他南征北讨,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兵锋所指处群雄束手,万军辟易。
但这又能如何,他已经老了。从59岁起兵,到71岁病逝,留给他的时间,只有十年,这远远撑不起他想要创造一个大帝国的梦想。
固然有天纵之才,但等到他真的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时,时代却已经不再是他的时代。这头苍老的雄狮早年被陷于各种困局之中,浪费了太多光阴,等到他终于挣脱羁绊,可以放手一搏,最好的机会却已经过去。
行文至此,不妨贴一下慕容垂的生平:
326年,
慕容垂出生。这一年是晋成帝咸和元年,东晋在建康立国的第十个年头。
349年,
其父慕容皝去世,慕容儁继位。这一年,慕容垂 24 岁。
354年,
慕容垂获封吴王,时年 29 岁。
358年,
慕容垂妻段氏因涉巫蛊而下狱,最终死于狱中。慕容垂出为平州刺史,镇辽东,33 岁。
360年,
慕容儁去世,慕容暐继位,慕容恪执政,慕容垂回到邺城,35 岁。
365年,
慕容恪领慕容垂攻洛阳,慕容垂 40 岁。
367年,
慕容恪病逝,慕容垂 42 岁。
369年,
桓温北伐,被慕容垂大败于枋头。慕容垂随即不容于国内,出走投靠苻坚。这一年,慕容垂 44 岁。
383年,
苻坚领兵南下,败于淝水,慕容垂 58 岁。
384年,
慕容垂称燕王自立,时 59 岁。两年后,称帝。
394年,
慕容垂亲征攻灭慕容永,几乎恢复前燕时期的国土,时 69 岁。
395年,
太子慕容宝于参合陂遭拓跋珪伏击,全军覆没。这一年,慕容垂 70 岁。
396年,
慕容垂亲率大军突击代国首都平城,破城而去。还军至参合陂时,慕容垂染病不起,随即病逝,享年 71 岁。
随着慕容垂逝去,整个慕容氏的风流也在渐渐褪去,即便接下来十几年间,依然有许许多多的慕容们致力于恢复于大燕国曾经的荣光,但已然于事无补。
上苍给予慕容氏的最好机遇已经过去,混乱的天下马上就要重现秩序,但这一代的慕容们,却又没有上一辈如慕容恪、慕容垂一般的天纵奇才。
留下的慕容们再也没有争霸天下的实力,他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被人驱赶,散去而已。
慕容垂所开创的燕国,史称后燕。在他去世后几个月,北魏便趁后燕国内政局不稳,再次攻燕,并取得大胜。在此战中,北魏占领了包括后燕首都中山之内的大量领土,后燕的国土被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分别被称作北燕和南燕。最终,北燕亡于北魏,南燕亡于东晋之手。
慕容氏的燕国,终于在历史中消失得干干净净。
王霸雄图,
血海深恨,
尽归尘土。
——《天龙八部》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4 13:26
大陷害+大背叛+大逆境
1. 被皇兄所讨厌,从慕容霸更名为慕容缺(牙),最后更名慕容垂
2. 妻子被害致死,致死都不肯自杀只为保全慕容垂,被自己的老婆所保护
3. 政坛起起落落,燕国主力被消灭后才让慕容垂领兵上前线,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4. 击败桓温后等待的不是升官而是皇帝与宰相准备弄死他,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麟告发了慕容垂的踪迹,被自己的儿子背叛
5. 叛逃到前秦后遭遇了王猛这个狠人,千古第一毒计金刀计,苻坚仁厚,慕容垂侥幸得活,但是他失去了优秀的长子慕容令,慕容令叛逃到燕国后被杀
6. 淝水之战后,慕容垂重回燕国土地。此时符丕可信不着慕容垂,准备再次干掉他,慕容垂反叛再次复国。符丕是苻坚的长子,苻坚死后接了前秦的君王。
7.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论亲戚管慕容垂应该叫舅爷爷,并且北魏开国都是慕容垂一手扶植的,作为后燕的附庸国,北魏强大后发生战争,慕容垂再次遭遇背叛。
8. 慕容垂皇子慕容宝进攻北魏失败,8万精兵被消灭。慕容垂70岁拖着病躯去收拾烂摊子,大破北魏,后病死。后来很快被北魏击败然后分崩离析被北魏吞并,被废物儿子坑死
大功绩:
1. 十三岁上战场,勇猛无敌
2. 枋头击败了桓温,桓温是一代枭雄堪比司马懿一样的人物,而且慕容垂是在燕国主力被消灭后击败的桓温,当时全国都差点放弃首都邺城逃跑
3. 淝水之战后,前秦百万士兵溃退,慕容垂的军队唯一没有混乱溃退,且有三万人。他将该军队移交给了苻坚。
4. 帮助燕国复国,建立后燕,士兵都是重新招募的
5. 消灭翟魏,消灭西燕,让后燕成为北方霸主
6. 70岁,慕容垂在8万后燕精兵被消灭后,击败北魏,破北魏首都平城,斩杀数万。拓跋珪几乎想逃跑。拓跋珪也是开国之君,并且在慕容垂死之后消灭了燕国,我能想到的几乎是努尔哈赤一样的英雄人物吧,当时肯定比不上他。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4 13:47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14 15:12 编辑
慕容垂,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缺德事,而且他也从没想着一路向上爬,在乱世之中可以活下来就已经不错了。拯救前燕之后理论上他该掌权了,可是得到的结果却是死亡,他怎么办?只能叛逃。
在淝水之战之后,他面对的是一场百万人的大溃退,慕容垂治兵严明,他的军队是唯一一只没有溃退的军队。他的儿子们都劝说他杀了苻坚然后举兵,慕容垂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将这只军队移交给了苻坚。
只是不是每个人都觉得他是忠诚的,这么想的前有王猛,后有符丕。这是典型的有罪推论,但是权力的游戏就是这么玩的。同时复国是整个鲜卑族的愿望,于是慕容垂真的反了。等晚点写到司马懿的时候其实也一样,姚苌也一样。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前后经过,我在小的时候根本看不懂,人是裹挟在历史洪流之中,如果慕容垂真实是吕布一样的人物,在淝水之战后立马就杀了苻坚自立,那才是赤裸裸的枭雄。很多的细节指向了他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命运。作为一个千年之后的人,我真的十分尊重慕容垂,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当然也得明白一件事,就是我虽然钦佩他,但是并不赞同他的做法,权力的游戏真的是不能有一点仁慈,这是历史上无数次血的教训。慕容垂有两次绝佳的机会,第一次是手握重兵击败桓温的时候,第二次是淝水之战后面对苻坚的时候,他的政治嗅觉始终不在线,但是终归被一步步逼到墙角,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前秦大乱,他终于勇敢的迈出了他重要的一步。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4 18:20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14 18:24 编辑
如果慕容垂是那样的性格,早就把慕容评干了,就没有后面的故事。慕容垂应该把慕容评干了。段氏真乃女中豪杰,比大部分男人也品高一等。
苻坚跟慕容垂,两杰合璧,历史就不一样了。
看到这里,知道王猛为什么没诸葛亮名气大了,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个偏见小人罢了。至于金刀计,算不上什么奇计,在历史智囊库里有的是,即便如孟尝君手下的所谓“鸡鸣狗盗之徒”,不也巧计百出,主意多的很。
作者: livetm 时间: 2022-6-14 18:53
稍微看过十六国的历史,真正的乱世,在那个时代能正常终老是一个奢侈的东西,都是民族间的大杀戮,没有演义和小说传播,人物都没有那么有名。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5 11:28
先做第一次回答各位的疑问,读历史在于细节,很多事都在于细节的揣摩,当然揣摩的结论可能每个人都不同。
1.加个密是不是金刀计就不会发生了?很多事历史只能记录发生的事而不能记录没发生的事,但是不代表一些事不存在。比如A给B下毒酒,B喝了就记录下来,B没喝就没记录但不代表A没下毒。以王猛这种高手很可能还有连环计,只是走到这一步计策生效了他的备选方案没有发挥出来。我是相信王猛一定会设计备选方案的,比如再派个人去传消息之类的。
还有就是考虑这条计策对王猛的反噬,比如慕容垂一叛逃王猛立马就抓住他把他宰了。那符坚一定不高兴,甚至是收拾王猛。这让我想起林BIAO叛逃,第一时间干掉就完事,别管什么理由。
2.王猛是不是小人?我反而认为不是。皇帝身边总需要一个干脏活的人,他要背负所有的骂名连消除全部隐患,替刘邦干脏活的就是吕后。没有任何迹象韩信会反,但是就被干掉了。韩信是不是刘邦的隐患?绝对是。有这种干脏活的人,皇帝才做的长久。因为要消除隐患。王猛愿意背负一世骂名干这个脏活,才是他的伟大之处。晚点写道司马懿这段,正好可以做个对比。
3.慕容垂和符坚双剑合璧,是不存在的。慕容垂投靠前秦是万般无奈,是无可选择。在前秦的慕容垂,是寄宿在曹操,袁绍,刘表手下的刘备,是嫁给武大郎的潘金莲,压根就是同床异梦。人都是自私的动物,这就是观历史观人心。导致前秦苻坚身败名裂的进攻东晋,举朝上下只有慕容垂一个人支持。赢了慕容垂是盖世英雄,输了慕容垂是乱世枭雄。这么做是最符合慕容垂的利益所在的。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5 12:07
内斗如果不能产生新的协同效能就没有什么价值。干脏活是有授意的。教员怎么评的这一段。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5 12:25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15 12:42 编辑
苻坚能纳人、容人,不会用人,王猛不能容人,会治人。还有制人。人力没那么容易的。象张国焘那样也算一世英雄,会整人,不能容人,最后庸人自危,沦为叛徒、特务的地步,过起了真正寄人篱下的生活。不能光看计谋,还要看策略和心胸,比较一下曹操、袁绍就知道了。
陈平善用计谋,晚年也总结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站在某个更大意义上,动不动就想把人整死,是有违天道的。王阳明用火攻杀死三万,事后直吐,后来想如果不这样会死更多人,方才平息不安。如果出发点就是要把人搞死,肯定上不了台面,至于将来怎么样,也未必是先见之明,知人善用,循循善诱,收纵有度,才能上高手排行榜。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7 11:59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17 12:00 编辑
查了一下,王猛是高手排行榜上的,唐宋都在武庙内。不过看司马光对金刀计的评价,竟然我的看法一样的。我是直觉,他们大概有一套规范的评价系统。
作者: livetm 时间: 2022-6-17 12:29
历史书上对王猛的评价很高,有著名的扪虱谈天下,在乱世辅佐苻坚的前秦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非常之人成非常之功,执行力超强,比如对皇族豪强下手整治,一般人没有这个胆量下手。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7 15:33
嗯,所做也有出处,“综合儒法”,唯金刀计不伦,“市井鬻卖之为”,意思挺low的。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7 17:58
写完慕容垂,来写写姚苌。我个人觉得把姚苌分析明白了,符坚和王猛自然就很容易分析清楚了。先说说我对姚苌的整体印象,一个混乱年代的枭雄,智将,魔王君主。最开始看见他的人物形象是令人作呕的,但是仔细品味他的人生却是钦佩。以道德来看,他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但是摒弃道德,他是枭雄。
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几次我都觉得姚苌走到这一步必挂了,但是他数次绝境逢生,把死棋下活。他的行为颠三倒四,走到最后我竟然发现他给后秦打下来不错的基本盘。他没有慕容垂的武力却也打下一片天,也是非常值得我来写的。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7 21:48
继续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8 11:28
姚苌(330~393年),字景茂,羌族,十六国时期后秦王朝的创建者。384~393年在位。其祖辈在东汉中期迁居南安郡(郡治豲道,在今甘肃陇西县)亦亭(在今陇西县西)。西晋永嘉末年,姚苌的父亲姚弋仲率领陇西羌族的一部分迁居于隃糜(在今陕西千阳县东)。姚苌出生在隃糜,为姚弋仲的第24子。
后赵建平四年(333),石虎将关中地区的汉族和羌、氐族共十多万户迁往关东时,以姚弋仲为西羌大都督,率羌族数万人东迁到清河郡(治今河北清河县)之滠头(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北)居住。姚弋仲死后,部众由姚苌兄姚襄率领。
冉魏永兴三年(352),姚襄率领其部六万户西撤关中,屯于杏城(故城在今陕西黄陵县境),又招降北地郡诸胡族五万多户归附。357年,前秦皇帝苻生派将军苻坚率军进攻姚襄。姚襄战死,姚苌统领部众投降苻坚,历任陇东、汲郡、河东、武都、武威、扶风太守和宁、幽、兖三州刺史。后来担任步兵校尉,受封益都侯。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苻坚领兵进攻东晋,任命姚苌为龙骧将军、都梁、益二州诸军事。当苻坚由淝水大败而归时,鲜卑慕容泓乘机叛离前秦,在华阴屯兵十余万。苻坚命儿子苻睿率姚苌及其部队5万人马攻打慕容泓。苻睿兵败身死,姚苌一则怕苻坚问罪,二则看到前秦政权已面临崩溃之势,于是他率部叛秦,游戈于渭北一带。
这时,关陇地区的羌族上层分子,支持姚苌拥兵自立。安定(今甘肃泾川)、新平(今陕西彬县)、北地(今陕西耀县)一带的各少数民族有十多万户也纷纷归附于姚苌。使姚苌的威望和实力大大增强,拥兵十多万人。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立年号为“白雀”,设置百官。
次年夏,慕容冲率部包围长安,与苻坚军相对峙。姚苌趁机派使者与慕容冲通好,然后率部南下,屯于北地,加紧训练士卒,积蓄粮草,静观待变。
趁慕容冲进攻长安城时,姚苌领兵攻取了新平,又占领了安定,岭北(指今礼泉县九嵕山以北)诸城镇全部成了姚苌的地盘。苻坚无力守长安,率数百骑逃至五将山(今陕西岐山县),姚苌立即率领部队包围五将山,生俘了苻坚。姚苌逼苻坚交出国玺让位,苻坚不肯,被缢杀于新平一座佛寺中。
慕容冲占领了长安,不久被部下所杀。慕容□(□=岂+页)为燕王,顺应鲜卑人东归之心,率领鲜卑人撤离长安,东归魏地。卢水胡人郝奴乘虚占了长安城。姚苌见时机已到,率大军打败郝奴,夺取了长安。
386年,姚苌在长安称帝,立国号“大秦”,年号“建初”,建立了姚秦政权,史称后秦。他把长安改称“常安”,命其弟姚绪镇守。
在姚苌建立后秦政权的同时,关陇的氐族贵族势力又拥立占据陇西的苻登为皇帝。姚苌草草立国之后,便出兵攻秦州,天水、略阳的屠各族、羌族二万多户率先归附姚苌。秦州刺史王统见自己处于孤立,亦投降了后秦,姚苌便命弟姚硕德为都督陇西诸军事、秦州刺史、领护东羌校尉,镇守上邽(今甘肃天水市)。此后,姚苌在安定设立行营,亲统军队继续与苻登连年作战,留太子姚兴镇守长安。姚苌与苻登在关陇一带激战经年,互有胜负。建初七年(393),姚苌从安定行营回长安,途中病重。到达长安,患了阴肿,医治无效,于是年十二月卒,时年64岁。葬墓称原陵。姚兴即帝位后,追谥他为武昭皇帝。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8 18:14
淝水之战伤元气啰。那么多人打不赢,又五万去打十万,什么鬼。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8 18:18
慕容垂应该不是故意害苻坚,应该没想到他那么不能打吧。按现代话,苻坚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对方才八万,被打成屎。如果有史料表明慕容垂了解苻坚的战术能力(且不说战略),那肯定是害他的。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8 18:24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18 18:25 编辑
之前王猛是以汉人的政治智慧在治国理政,淝水一败,实力巨损,朝政失控,少数民族矛盾顿时显现出来,这时别的族都是敌人了。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19 10:00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19 10:28 编辑
先说我的观感,姚苌,大概就是十六国的蝮蛇,狡诈残忍。但如果说慕容垂一半是被逼反的话,姚苌说实话完全是苻坚逼反的反叛之后那就只有一条路走到底了,再无回头之路。
成年人的世界只谈成败,只谈利弊,莫谈道德。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姚苌,苻坚很容易读懂,王猛很容易读懂,慕容垂很容易读懂,但是姚苌是真的很难读懂。到最后姚苌基本是半疯的状态,也无法揣测了。
作者: lililili11 时间: 2022-6-19 12:43
本帖最后由 lililili11 于 2022-6-19 13:02 编辑
怎么可能只谈利弊,一个只看重利弊的人,凭什么被别人看得起啊。
乔峰是英雄,慕容复是狗熊,别说慕容复最后疯了,就算是成功了,也只是个狗王。
这里有个矛盾,你有更大的愿景,才能团结到人,没看么看重成败,反而更容易成功;
只看重利弊,谁愿意把你当回事,于是就更难成功。
所以首先要超脱小我,至少要有一点理想。
总设计师有句话发人深省:人要有大聪明,不要有小聪明。
我的理解是,大聪明就是把个人融入到更宏大的目标中去,实现利己与利他的正反馈。
正如当朝国师所言,个人在岁月的增长中消减,集体在个人的消减中增长。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9 22:06
更深层次讲,道德也是一种利益,兼顾全局、他人的利益,小利大利没有矛盾,矛盾太盛,适得其反。我们是追求小利,但应该理解大利,大利之人,道德经有言,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大利中有小利。小我大我意思差不多。只看到利益,大概没看到里面的一些关系。丘吉尔是说过,国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是没错,但是更广一点看,希特勒也是为了利益,丘吉尔为了利益没错,希特勒为了利益错了,为什么呢?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19 22:10
开个玩笑,这种读历史读出冷酷出来很危险啊哈哈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0 13:47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0 14:04 编辑
1. 少年英勇:姚苌年少时很英勇,曾经战败的时候把战马献给他哥哥姚襄,后来获救
2. 杀兄之仇:姚襄被杀,姚苌率部投降苻坚
3. 作战英勇受封龙骧将军,龙骧将军是苻坚当皇帝之前的官职
4. 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姚苌作为苻坚的儿子苻叡的副手,被派往平定慕容泓,苻叡不听劝阻,中了埋伏后被杀。
5. 姚苌派遣龙骧长史赵都、参军姜协向苻坚谢罪,不意被苻坚怒杀。姚苌惧罪,逃奔渭北。听别人的劝谏后造反,这一年他54岁。
前面他的54岁,人生没有任何污点。然后他活到63岁,这几年他就留下了千古骂名。但是说实话姚苌绝对是被逼反的,他的使者被杀,苻叡作为一个富二代根本不听姚苌劝阻,并且大军并未失败,苻叡仅仅领着几千骑兵送死罢了。并且姚苌开始无非是先逃跑,然后投靠他的人多了才造反。
读历史读到这里,乖乖回去受死他无非就是一个乱世之中被杀的不知名臣子罢了。姚苌的后面我也不去洗他,确实不道德。但是只要走上了这条路,就没有回头路。
姚苌人生尾端极其狡诈多变,而且他有个好儿子姚兴,这比苻坚和慕容垂的废物儿子强太多了,所以后秦整体要比前秦和后燕存在的时间要长一些。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0 14:22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0 14:24 编辑
姚苌不是我想写的重点,当然我花了非常长的时间去读懂姚苌。怎么评价王猛与苻坚呢?我的评价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霹雳手段,菩萨心肠。王猛是霹雳手段,苻坚是菩萨心肠。
先说苻坚,在王猛活着的时候,他的国家战无不胜。王猛死后,他几十万大军败给东晋的八万大军然后众叛亲离,前秦到处都是造反。前面介绍了姚苌是怎么反叛的,再说一个比姚苌与苻坚更加身边的人,慕容冲,上演了两个同床皇帝的故事。
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前燕,慕容冲的姐姐清河公主,十四岁,有美色,苻坚便纳她为妃,在后宫中最受宠爱。慕容冲十二岁,亦有龙阳一样的姿貌,苻坚又宠幸他。姐弟独占宠爱,其他的宫女全都失宠。长安儿歌唱道:“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人们都担心成为祸乱。后来王猛劝谏,苻坚直接把慕容冲送出宫。长安又有民谣说:“凤皇凤皇止阿房。”苻坚认为神鸟凤凰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竹子的子实不吃,就在阿房城种植梧桐、竹子数十万株等待祥瑞凤凰。慕容冲的小名恰巧叫凤皇,到慕容冲占据阿房城之时,终于成为了苻坚的乱臣贼子。
所谓“趁你病要你命”,苻坚惨败之后元气大伤,散居各地的前燕宗室看准时机,纷纷举起义旗,慕容冲的叔父慕容垂、兄长慕容泓先后起兵复国,前秦土崩瓦解。
而时任平阳太守的慕容冲也不甘人后,拥兵两万正式与苻坚决裂,不过出师不利,被前秦大将窦冲打得大败,只得率八千轻骑投奔兄长慕容泓。
当时的慕容泓已在关中建立年号,复国计划搞得有板有眼,但此人也有一大特点,残暴有余而威望不足,以致手下谋士多有异心。慕容冲的到来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缺,于是,高盖、宿勤崇等人杀慕容泓,立慕容冲为皇太弟(末帝慕容暐尚在)。
虽然兄长被杀,但为了复国大计,慕容冲还是忍了,接下来,就要找“好基友”苻坚报胯下之辱的仇了。
慕容冲率军一路猛冲猛打,前秦军兵败如山倒,很快便占据了阿房,兵锋直指长安城,不及两个月,就将苻坚困在长安动弹不得。
而苻坚此人向来比较念旧,当慕容冲杀气腾腾地出现在长安城下时,竟还派人给其送去锦袍一件,并嘱托:“天气凉,注意保暖。”此情此景令慕容冲哭笑不得,直截了当就拒绝了,又回话给使者:“投降保命,否则,取尔狗头。”
看来是彻底没得谈了,苻坚大怒,找来慕容暐臭骂一顿解气。而似乎是注定了一般,不久,慕容暐因谋刺失败被杀,于是,皇位顺理成章落到了慕容冲的头上。
公元385年,慕容冲在阿房即位称帝,改年号为“更始”,是为西燕威帝。从任人摆布的亡国奴,到饱受屈辱的男宠,慕容冲最终完成了向九五之尊的升华。
登基之后,慕容冲声势更振,率军持续猛攻长安,苻坚疲于应付,在又惊又惧之下,竟听信了术士“帝出五将久得”的鬼话,连夜率数百随从逃出长安。于是,慕容冲一鼓作气攻入长安,为发泄往日怨气,纵兵劫掠,大肆屠城,一时间,这座千古王都几成炼狱。
而苻坚虽逃出长安,却在五将山被叛将姚苌擒获,后被缢死于新平,悔恨交加之下,一代雄主就此陨落。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0 14:32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0 14:43 编辑
苻坚也称一代雄主,被自己的男宠慕容冲击败,被自己的臣下姚苌所杀,被自己千万保护的慕容垂所背叛,我只能说,这就是中国版《冰与火之歌》。
有王猛在,苻坚就是战无不胜的一代雄主,一统北方,强大无比。没有王猛在,苻坚就是所有臣下都管不住的废物,几十万大军不敌东晋的八万大军并且创造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打不过自己男宠,这其中差异就是王猛的能力所在。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20 19:11
这不能怪姚苌,苻坚感情用事,不明大体。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20 19:27
看来苻坚有武勇无大略,志大才疏,妇人之仁有时又残暴乖戾,亡身败国,不亦宜乎。王猛不在,忘乎所以。
王猛善治,然精算而无寿,国丧栋梁,前秦之命耶?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1 10:28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1 10:45 编辑
苻坚,王猛在的时候王健林,王猛不在的时候王思聪。苻坚玩亡国公主,玩亡国王子,重用亡国之臣。70万军队打不过对方的8万军队。两个儿子一个逼反了慕容垂,一个逼反了姚苌。苻坚不听上下一致反对坚决出兵进攻东晋,那败了就要接受这个失败的结果。
将心比心,就这种老板谁会替他卖死命呢?这就是细读历史给我的感受。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1 11:24
王猛,我对他的评价是霹雳手段+人间清醒。霹雳手段从设计金刀计能看出此人谋略之深,而且确实是有必要设计害死慕容垂的。为什么不设计去害死姚苌呢?因为不逼迫姚苌,他压根不会反。
人间清醒: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头脑清醒,知道自己这辈子,此时此刻该干什么,王猛这一辈子几乎没有做过什么错误的决定,这点远超诸葛亮,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史里都是独一份的存在。金刀计,结合整个历史来看,是绝对有必要的,只可惜遇到了苻坚这个昏君。
王猛还有一次人间清醒是拒绝了桓温,拒绝这个东晋最有权势的人的赏识,这说实话是匪夷所思的,但是历史证明他还是对了。
还有最后说一点是王猛的孙子王镇恶(这个名字是王猛亲自起的),在前秦失败后逃往了东晋,并且在东晋受到重用,击破洛阳,潼关,长安,消灭了姚苌所创立的后秦,也算是历史的某种轮回吧。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21 11:33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21 11:43 编辑
对,读历史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人力资源分析。历史上成功者,没有一个不是知人善用的,或者他用一个知人善用的,以为眼睛、心腹、股肱,但自己也不能太糊涂。曾国藩为一代中兴之臣,其长处就是修身齐家,治人理事,是帅才,不是将才。作为现代的普通的一份子,我们大概从他们那学得一点组织能力,还有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颇有意味的是,苻坚似乎知道对错但控制不了自己,不抱怨但又有盛怒残暴的时候,比如淝水之战自言为失德,怒杀姚苌部将却不问原委、不顾后果等,作为一国之君,也不容易。虽不似袁绍“外宽内忌”,大概也不是一个谨严节制之人。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21 12:02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21 12:29 编辑
你把金刀计看得太重了,这种不能顺而善之,背着主子做事,沟通不利,我怎么觉得是以后种种不协调是相关的。从智力来讲,金刀计真的算不了什么,从谋略来讲,无非异族排挤,同僚相嫉,也没什么不寻常处。定国安邦不是一奇计能搞定的,王猛的安邦定国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金刀计跟他的体系有些格格不入,是一种狭隘行为。这么说吧,兼并他国,就涉及到怎么处理他国人员问题,需要谨慎甄别安排,如果都杀了,还搞得定?王猛的军事、内政能力不容怀疑,这个涉外,需要处理更复杂矛盾的事,真是不敢苟同。
金刀计从技术上,就跟社会上骗子,弄一个假介绍信,差不多。古今各种谋略,谍战,社会骗术精彩的有的是。说骗术,70年代一哥们从中国人民银行骗了20万,大概也不简单。
另外,是苻坚糊涂和不在乎,精明的发现有什么不对,有他好果子吃,我要的人,你背后把他杀了,你怎么解释?别说什么他了解苻坚,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个费力未必讨好而且很危险的事。
如果东晋跟王猛一样想,把王猛孙子也杀了,会什么感觉,别告诉我东晋觉得大家都是汉族。
作者: livetm 时间: 2022-6-21 13:01
taiji18 发表于 2022-6-21 12:02
你把金刀计看得太重了,这种不能顺而善之,背着主子做事,沟通不利,我怎么觉得是以后种种不协调是相关的。 ...
这可能就是王猛厉害的地方吧,做事情不拘一格,台面台下都能干,能达成他的目的最重要。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1 14:08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1 14:25 编辑
金刀计相关内容就写到这。列一列我想写的内容。
- 金刀计:苻坚,王猛,慕容垂,姚苌
- 古今格局最大者是谁?他是怎么霹雳手段和菩萨心肠来成就霸业的
- 战争到底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东汉末年到西晋一统天下
- 何为正义?我的思考,从一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与收入,GDP的角度来思考
- 为什么一个国家会盛极而衰?连读《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
- 何为道德?刘邦与刘备
- 何为帝王之术,连读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 如何观人,读完资治通鉴的思考
- 《资治通鉴》对比《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我发现了什么,对比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思考
- 安史之乱后唐代每个皇帝面对的困难,他们做了哪些尝试,和他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又遗留了哪些新问题留给他的后继者。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唐朝灭亡在907,又存在了150年,和12任皇帝,他们一直在努力解决各种遗留问题。非常有趣的一段历史。
- 牛李党争,到底谁是对的
- 忠诚还是背叛?司马懿的思考
- 为什么他们都姓司马?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
- 谁是好老板?曹操,刘备,孙权?
然后就是一些人,一些事(想写的人物慢慢增加)
- 韩信
- 高欢
- 宇文泰
- 崔浩
- 汉元帝
- 候景
- 周瑜
- 贾充,贾南风
- 温峤,庾亮,苏峻,陶侃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3 13:48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3 13:55 编辑
今天简单写一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本书是修昔底德写的,大概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对比史记是公元前100年左右。两者都是五十多万字。读这本书和《资治通鉴》有鲜明的对比,同时引发了我非常多的思考。
可以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面镜子,照得我眩晕,另外一个文明如此闪耀让我对中国古代那些司空见惯的事进行重新思考。犹如生活在岛屿之上认为海水本该是到处存在,而生活在沙漠中会觉得沙漠才是应该到处存在一样。只有对比才知道差距,才知道为什么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走向了两个方向。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3 14:13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3 14:19 编辑
先贴一段伯利克里的演讲,他生活在公元前400年,同时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感受下差距。
在阵亡将士墓前的演讲 | 伯利克利 |
以前在此地发表葬礼演说的大部分人,都赞颂那位把葬礼演说作为公葬典礼一个组成部分的立法者。在他们看来,对阵亡将士发表演说,给予他们这项荣誉是很有价值的。我自己原来认为他们在行动中所展示出的价值,也应通过行动给予荣誉上的充分奖赏,就像你们刚在准备这次国葬典礼中所见到的一样。我原本希望许多勇敢的人的声誉不至于因为别人的说法而受到损害,不至于因为他对他们说三道四而有所变化。当发言者无法让其听众相信他所说的就是事实的时候,他是很难恰如其分的。一方面,熟悉死者事迹的亲友,以为这个发言还没有他自己所知道的和他所希望听到的那么多;另一方面,那些不熟悉死者的人,当他们听到他们自己的能力所不及的功绩时,会对死者感到嫉妒,会认为演讲者过分颂扬死者。颂扬他人,只有在一定的界限内才能使人容忍;这个界限就是他们相信在所列举的事迹中,他们可以做到的;一旦超出这个界限,人们就会嫉妒和怀疑了。但是,既然我们的祖先赞同制定这个制度,因此,我有义务遵守法律,尽我所能来满足你们各自的期望和要求。
我首先要说到我们的祖先们:因为在现在这个场合,首先提及他们的光荣,这是公平的,也是适当的。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因为他们勇敢无畏,使这块土地直到如今仍保持自由。如果说我们的祖先是值得歌颂的,那么我们的父辈们受到赞扬就更加当之无愧了。因为他们还为我们留下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这个帝国,而他们能够把这个帝国传给我们这一代,不是没有付出惨痛代价的。我们今天集合在这里的人,绝大多数正当盛年,我们几乎所有方面扩大了我们的版图。我们从各个方面充实了祖国的实力,无论平时或战时,她都能够靠自己的资源加以维持。关于我们用以取得现有优势的军事成就,关于我们或我们父辈英勇地击退希腊或者希腊以外敌人的入侵的事迹,听众们太熟悉了,在此我就不再做评述了。我所要说的是我们是怎样达到今天这种地位的,我们之所以日渐壮大是在怎样一种政体下实现的,我们的民族习惯是怎样产生的。我试图解答了这几个问题之后,再来歌颂阵亡将士。因为我认为这种主题的演说,在目前的场合下是合适的,对于全体与会人员,包括公民和非公民在内都是有益的。
我们的宪法没有照搬任何毗邻城邦的法律,相反地,我们的宪法却成为其它城邦模仿的范例。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是因为城邦是由大多数人而不是极少数人加以管理。我们看到,法律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在公共生活中,优先承担公职所考虑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社会地位,他属于那个阶级;任何人,只要他对城邦有所贡献,绝对不会湮没无闻的。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自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当我们的街坊邻居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不致因此而生气,也不会互相猜疑,互相监视,甚至不会因此而常常给他们难看的脸色,尽管这种脸色不会对他们造成实际的伤害。我们在私人关系上宽松自在的,但作为公民,我们是遵守法律的。对当权者和法律的敬畏使我们如此。我们不但服从那些当权者,我们还遵守法律,尤其是遵守那些保护受伤害者的法律,不论这些法律是成文法还是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耻辱的法律。
另外,我们安排了种种娱乐活动,以使人们从劳动中获得精神的恢复。在整个一年之中,我们都举行各种常规的竞技会和祭祀活动;在我们的家庭中,有华丽而清雅的设备,每天怡娱心目,消除心中郁闷。我们的城邦如此伟大,它把全世界的产品都带到我们的港口,因此,对雅典人而言,享受其它地方的产品,就如同享受本地的奢侈品一样。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军事政策,我们也与我们的敌人有所不同。我们的城邦对全世界是开放的,我们从未通过排外条例,以防止外人有机会探访或观察,尽管敌人的耳目时而从我们的自由开放中捞到好处。我们所依赖的主要不是制度和政策,而是我们公民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上,我们的对手是从孩提时代就通过残酷的训练,以培养其勇敢气概,在雅典,我们的生活是完全自由自在的,但是我们也随时准备对付和他们一样的各种危险。这一点由以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实:当拉栖代孟人侵入我们的领土时,他们不是单独前来,而是带他们所有的同盟者一起来的;而我们雅典人在向一个邻邦领土进攻的时候,却是由我们自己来完成的.虽然我们在异乡作战,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乡而战,但我们还是常常击败他们。任何敌人从未遭遇过我们的全部兵力,因为我们不得不关注我们的海军,也不得不派遣我们的公民在陆地上去完成许许多多的任务。因此,当他们与我们的一支军队交战的时候,如果他们获胜了的话,他们就自叹说他们打败了我们的全军;如果他们战败了,他们就说是被我们全体人民打败的。我们宁愿以轻松的心情而不是以艰苦的训练来应付危险;我们的勇气是从我们的风俗习惯中产生的,而不是法律强制使然。我们具有双重优点:一则我们没有花费时间来训练自己忍受那些尚未到来的痛苦 ;二则当我们真是遇到这些痛苦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和那些受到这种训练的人是一样的无畏。当然我们的城邦值得我们赞美的优点还不止这些。
我们热爱高贵典雅的东西,但是没有因此而过于柔弱。我们把财富当作是可以利用的东西,而不是当作可以夸耀的东西。真正的屈辱不是贫穷这一事实本身,而是不与贫穷作斗争。我们的公职人员,在关注政治事务的同时还关注自己的私人事务;我们的普通公民,虽长年累月地忙于劳作,但是仍可以对国家大事做公平的裁断。因为我们雅典人和任何其他民族不一样,我们认为一个不关心公共事务的人不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而是一个无用之人。我们雅典人即使不是倡议者,也可以对所有的问题进行裁判;我们不是把讨论当作绊脚石,而是把它看作是任何聪明行动所必不可少的首要前提。
另外,我们在从事冒险事业之前或者冒险事业之中,能够对它深思熟虑。其他人的勇敢是由于他们的无知,当他们反思的时候,又会感到疑惧了。但是,真正勇敢的人无疑应属于那种最了解人生的灾患和幸福的不同而又勇往直前,在危险面前从不退缩的人。我们的慷慨大方同样是与众不同的。我们结交朋友旨在给他人好处,而不是从他那里得到好处。当然给予他人好处的人成为双方更为可靠的朋友,他们继续表示友善,以使受惠者永远保持感激之情。但是如果受惠者在感情上缺乏同样的热忱,他们的回报就像在偿还一笔债务,不是慷慨的赠与。只有雅典人,他们在施惠别人时从不计较利益得失,而是出于一种慷慨大度的信念,一种勇敢无畏的信念。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城邦是全希腊的学校。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像雅典人这样,在个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此独立自主,温文尔雅而又多才多艺。这些并不是在这样的场合下的一种空自吹嘘,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我们城邦的势力就是靠这些品质获得的,在现有的国家中,只有雅典在遇到考验时,被证明是比它的名声更伟大;只有雅典,入侵的敌人不以战败为耻辱;它的臣民不因统治者不够资格而抱怨。不但现代而且后世也将对我们表示赞叹。因为我们的强大势力虽未留下证人,但是我们所留下的纪念物是巨大的。我们绝不需要一个荷马为我们唱赞歌,也不需要任何人的歌颂,因为他们的歌颂只能使我们短暂陶醉,而他们对于事实的印象不足以反映事实的真相。我们勇敢无畏的攻入每一片海洋,进入每一片陆地;我们在各地所造成的不幸,或所布施的恩德,都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纪念。这就是雅典,就是这些人为它慷慨而战,慷慨捐躯的一个城邦,因为他们只要想到这个城邦就会不寒而栗。他们的每位后人,为此都应当准备忍受这一切痛苦。
的确,我说了这么多话来讨论我们城邦的特性,那是因为我要向你们说明,我们奋斗目标比其它不具备这些特点的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更要远大一些;因此,现在我就用实证来表达对战士的怀念。现在关于歌颂阵亡将士的最重要的部分,我已经说完了。因为我已经赞颂了雅典,赞颂了使我们城邦强盛的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英雄气概,你们会发现,他们不像大多数其他希腊人,他们的声望是无愧于他们的功绩的。在我看来,像他们这样的死亡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试金石,不过这是他们品质的初次表现也好,还是最后的证明也罢。公正的讲,他们为祖国而战的坚定信念,应当抵消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他们的优点弥补了他们的缺点,他们作为一个公民的贡献超过他们作为个人所造成的祸害。在这些人中间,富人没为有了将来享受其财富而变成懦夫,穷人没有为了将来获得自由和富裕而逃避灾难。
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向他们的敌人复仇。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光荣的冒险。他们快乐地决定参加对敌复仇,坚信能够击溃敌人,而放弃了其他的一切。他们并没有对难以确定的最后的胜利寄予厚望,而是在面临实际战斗中,勇往直前,相信他们自己。因此,他们宁愿在抵抗中牺牲,也不愿在屈服中偷生;他们没有做不光彩的事,他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阵地;霎时间,在他们命运的顶点,不是恐惧的顶点而是他们光荣的顶点,他们就离开我们而长眠了。
这些人就这样牺牲了,他们无愧于他们的城邦。他们这些还活着的人们虽然可以祈求得到一个较为幸福的结局,但是在战场上你们必须有坚定的决心。你们不能满足于单单从字面上理解与保卫国家密切相关的这些优点的意义,尽管演说者在面对像现场这样活跃的观众时,仍可以就这些优点撰写出非常精彩的演说词。你们自己必须了解雅典的军事力量,并且时刻都要关注它,直到对他的热爱充满了你们的心头;然后,当你们认识到他的伟大之处时,你们必然会想到,这些人之所以能赢得这一切,是由于他们的勇敢精神,他们的责任感,他们在行动中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你们也一定会认识到,在一项冒险事业中,任何个人的失败都不会使它们觉得城邦使他们丧失勇气,他们反而会把他们最光荣的东西奉献出来。
他们无一例外地把生命奉献出来,这使他们每个人都获得了永世常青的声誉。至于坟墓,它不只是安葬他们遗骸的地方,而且是存放着他们荣誉的最崇高的圣地,它将永远铭刻于人们的,人们一有机会就将在这里缅怀他们的行为或业绩。因为英雄们把整个大地作为他们的坟墓,甚至在远离家乡的土地上,那里的墓志铭不是铭刻于记功柱上,而是以不成文的文本铭刻于人民的心中,成为每个人心目中的圣地。这些人应当成为你们的榜样,他们认为幸福是自由的成果,而自由是勇敢的成果,他们从不在战争的危险面前有所退缩。那些毫不吝惜生命的人并不是可悲的人;这些人不指望以后会得到什么,他们保全生命说不定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对他们来说,任何意外的失败,都将导致最可怕的后果。可以肯定,对于一个人的灵魂而言,由于懦弱而引起堕落,比之在充满活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时意外死于沙场,不知要悲惨多少倍!
因此,我不吊慰死者的父母(他们允许不在场),而是加以抚慰。他们知道,人生的旅程充斥着难以胜数的机遇。但是,像他们这样光荣牺牲,并引起你们的哀痛,这的确是幸运的。对他们而言,生命之旅与幸福之旅同步。我知道,这一点很难说的通,尤其是当你们看到别人快乐的时候,你们也会想起过去一些常常使你们快乐的事情来。一个人不会因为缺少他从来未曾享受过的好事而感到悲伤,而是因为丧失了他长久以来所惯于享受的东西才感到悲伤的。然而,你们中间那些适龄的人仍要生儿育女,他们必须支持他们的未竟之愿。这些心声的子女不仅可以使你们逐步忘记那些死者,他们还将立即充实城邦的力量,保证城邦的安全;如果因为一个公民不是盛年的人一定要为你们幸运地享受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而庆幸,你们将在短暂的人生余年里为死者的美名感到快慰。只有对荣誉的热爱是永恒的,使一颗年老而不幸的心得到快慰的是荣誉,而不是像所有人所说的利益。
至于你们中间那些死者的儿子和兄弟们,我看到在你们前面有一场艰巨的斗争。当一个人去世的时候,人们在颂扬他,纵或你们的功绩是卓越超群的,你们仍将发现自己的荣誉不仅很难超越他们,甚至难以接近他们。活着的人往往嫉妒那些和他们竞争的人,而对于那些不再参与竞争的死者而言,他们总是能够善意的尊敬的。
另一方面,现在你们中一些人已经成为寡妇了,如果要说说它们的女性的长处的话,那么一切都包含在我这简短的忠告里:你们的伟大光荣丝毫不乏女性的本色;妇女的最伟大的光荣很少为男人们所谈及,不论他们对此持称颂观点还是持贬抑观点。
现在,我的任务已经完成。我是尽全力履行职责的,至少在表面上已经满足了法律上的要求。如果说今天参加葬礼的人们都已经分享了死者的荣誉,那么对于其它的人来说,他们的子女们将由公葬抚养,直到他们成年为止。因为这是城邦拿出重金奖励那些死者和他们的遗属,就像给予在勇敢竞赛中获得优胜者的花冠一样,哪里对于勇敢的奖赏最大,那里就可以找到最优秀的公民。
现在,你们对于亲友已致哀悼,你们可散开了。”
作者: flyinglion 时间: 2022-6-23 14:30
古希腊的历史可信度极低。这几年国内流行一时的西方伪史论,大部分都是胡说八道,但是至少质疑古希腊历史真实性的结论,大致不差。其实人家自个早就觉得不对劲了,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就有提及。《西方的没落》这本书非常晦涩,才翻了几十页,虽然很多地方看不懂,还是觉得很牛B!
比如这篇演讲,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产生于古希腊的观念,这更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观念。我感觉,其实他们也是在托古改制的。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3 18:07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4 12:20 编辑
flyinglion 发表于 2022-6-23 14:30
古希腊的历史可信度极低。这几年国内流行一时的西方伪史论,大部分都是胡说八道,但是至少质疑古希腊历史真 ...
拜托不要阴谋论,希腊的神话不可信,但是希腊历史绝对可信。
1.<伯罗奔尼撒战争史>58万字,这是修昔底德写的,哪个后世人有这文笔去编造。而且它里面记载的演讲又不止这么一篇,但凡读读就知道了
2.古希腊的很多建筑还在,人家的建筑是石头的,不像我国是木头的,留下来无数建筑,文物,帕特农神庙,断臂维纳斯,还好这些是石头的。但凡去欧洲旅游一圈。
3.罗马作为古希腊的邻国,继承者有更多的文字文物留下来,罗马都自认是古希腊的精神继承者(也在公元前)
4.人家国家文明是一个时代,还跟邻国爆发战争过,古希腊人编造历史,埃及也帮着它编造?腓尼基人也帮着它编造?绝不可能。
作者: flyinglion 时间: 2022-6-23 18:56
没事,楼主继续,这个是争不出什么结果的。文明和历史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不辩了,这个辩起来楼就歪了。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6-23 19:31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6-23 20:13 编辑
这篇文章能看出受过逻辑训练,但“匠气”有点重,跟翻译应该也有关系,尽量做到信,雅和达方面差一点,有些语句还有语病,有些阅读起来稍嫌困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果阴谋论,从语言学角度也能解构出来。
每个文明都有它的优点,希腊的民主制(雅典城邦),体育,哲学,文学、建筑等艺术对西方文明影响是蛮大的。经历中世纪的黑暗,以希腊文明作为文艺复兴的模范就不奇怪了,它是自由的,开放的,创造的,强调人性的,这正是对抗专治神权所需要的。对西方历史了解有限(对中国历史了解也有限),不说了。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3 20:33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3 20:41 编辑
继续写我读《资治通鉴》对比《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一些思考:- 语言文字的载体:古代的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我当时看的时候非常好奇古希腊用什么记载文字呢?回答是莎草纸。正因为这种纸的存在,才能记录一部50多万字的书。有了载体,才能把一门文字和语言变成熟。
- 语言文字:古汉语并不是一个现代语言,它太言简意赅了,有些事不够精确导致大家理解有严重分歧。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是中华语言的特色。所以中国也不再使用古汉语了。我完全不懂计算机,但是我猜想如果编程都用汉语编程,那可得有无数Bug。
- 中华文明是一个古老文明但是绝对不是最牛逼的,好好对比下世界。我们是东亚最强这毫无疑问,但是比西方在公元前500年,这个时期有明显的落后。在欧洲的黑暗时代,我们又领先了。
- 中华文明是个农耕文明,古希腊古罗马都是海洋文明,这得益于地中海,在盐野七生的书里,她把地中海比喻为古罗马斗兽场,只有最牛逼的文明能延续下去。农耕文明比海洋文明还是较大差距的。不了解的可以看看布匿战争,与凯撒去埃及,欧洲亚洲非洲的交互更紧密,并且只有强者才可以生存,这点中华文明在发展起来其实还是有较大的优势的。没有在萌芽期就被消灭掉。
- 共和制,公民,投票,演讲与雄辩,这些事都没出现在中华大地上,自古都没有。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金字塔式的体系,并且将它发挥到极致。但是中国不断的进行大浪淘沙式的洗牌,然后建立起一个个强大无比的金字塔帝国,秦,汉,唐,宋,这些帝国都可以处于同时代的世界之巅。即便是在现在,一个年轻人所追求的依然是在这个金字塔体系下不断的向上爬而不是争取平等。在看到斯巴达与雅典开战之前,斯巴达国王发表演说来说服公民投票去进攻雅典,说实话这事超过我的认知了。
统一,有秩序的金字塔式结构是最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并且以科举为载体给所有寒门提供向上通道,这是中国独有的。现在也是,统一,有秩序的金字塔式结构是最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 西方国家讲究精英政治,平等,投票,这在公元前500年就已经是惯例了。雅典城邦告诉我们人人投票的危害性,但是他们已经有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 科学,数学与证明,美学,这些也从未发生在中华大地上。如果没有西方世界,再过2000年也不会有人思考证明的严谨性,无理数存在与否。中国所擅长的都是实用主义,都更加擅长改善与改良。鲁迅写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其实就是说的这些事,只不过现在我们已经逐渐忘记了过去的愚昧了。
- 中国汉族的帝国并不热衷于征服,中国几次大型的领土扩张都是因为少数民族的统治,或者是解决某些问题。领土并不是帝国的核心,帝国的核心在于人口数。在农耕文明时代,每个人500美元GDP,政府大概收20%的税。只有可以耕作的领土才是有效领土,草原沙漠,中华文明不感兴趣。所以经常对一些较远的领土都是将所有人都迁回内陆,因为人口才是帝国的财富。
- 还有很多很多感想。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4 12:20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4 20:37 编辑
华夏文明毕竟是个农耕文明,它其实已经扩张已经扩张到了所有它感兴趣的领土,不再向西向北扩张是因为那边的领土对农耕没有帮助对统治却有很多坏处。
还有一点思考是国家的政府机器很完善,也就是我国古代就能动不动动员起几十万大军,或者几百万民夫来。自由民主平等,注定了西方的不便于管理。
还有一点思考是海洋文明天生就在于扩张,无论是拓张贸易,殖民地,这点对比就是中华文明根本不会努力进行环球旅行。走出去,睁开眼睛看世界,这点身为一个炎黄子孙真的是要谨记。
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就在欧亚非三个大洲的文明中密切交流了,这才诞生了西方文明,有些东西我们过了2500年依然没有。好了简单的东西方文明的对比就此打住,继续回归《资治通鉴》。
哦对了中国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个概念是梁启超编的,这件事连袁腾飞都承认自己被骗了,可以在油管上看看。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年这一段,中国算不上最先进,但是还是比较强大的。毕竟公元前9000年,最早的文明已经有自己的城市了,感兴趣的可以听听。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7 13:53
今天继续写我的读书笔记。今天有点累,不想写很复杂的免得引发争论,那就写点稍微简单的吧,北魏崔浩与国史案。这件事读完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7 14:00
先转载一个知乎上评价崔浩的回答:
说崔浩,可以从 谋事 和 谋人 两个方面入手。
我们先来说“谋事”。
崔浩大概是继王猛以后,北朝最有名的谋略家了——请注意,是谋略家,不是谋士。在中国的历史中,谋士从来都不少,但能称得上是谋略家的,却不多。
崔浩虽然没有王猛那么有名,可两人的行为事迹却多有相似之处。类似于苻坚与王猛,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也是在崔浩的辅佐下,统一了中国北方。
很多策略类游戏,都把谋士的“能力”具化为了“智力”,以智力的高低来决定一个谋士谋略水平的高低,这很容易就会给人一种错觉:原来,所谓的谋士都是聪明人。而聪不聪明这种事,又是靠天生爸妈给的,所以,自己端不了这个碗,纯属老天爷不赏饭吃。但事实并非如此。
所谓谋略,说白了就是给领导提建议。而一个可以被领导接受的好建议,不会只包括“智力”上的内容,它更是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在这其中,个人所能发挥的主动空间就相当大了。
再究其本质,提建议这种事,无非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能否针对某一件事,进行准确的预测。
其次,能否针对当前的局面,给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两点看上去简单,但在套入具体的问题以后就会变得相当复杂,并进而给提议者带来很大考验:
既需要提建议者对问题的思考有足够的高度和深度;
又需要提议者能够理顺问题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不妨来看看崔浩是怎么做的。
·首先,是思考问题的高度。
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北魏首都——平城一带遭遇灾年,几乎颗粒未收,平城的粮食供给一下子变成了大问题。有鉴于此,有人向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提议:不如趁此机会迁都邺城。
这里得先介绍一下背景知识:
北魏当时占据的领土,是如今的华北一带,但其都城平城,却偏于国土的西北部。
由于城内的官员和军队都属于非农业劳动人口,因此周边需要大量的农地来做支撑,但平城位于黄土高原上,周围山地纵横,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军队人数不断增加,平城的粮食供给问题始终是帝国行政的重中之重。
至于邺城,则位于华北腹地,周围的土地平坦肥沃。如今有人提出迁都邺城,似乎正好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平城粮食供给紧张的麻烦。
平城与邺城位置示意图,请点击放大(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崔浩却看到了另外的问题。
/ 第一,是统治的问题。
北魏以异族入主中原,当时还没有进行汉化改革,与统治区域内的人口其实就是一种“殖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军事高压是必要的。
可一旦迁入邺城,拓跋氏人口稀少的缺点就会完全暴露于汉人的目光之下,被汉人探知虚实。如此,维持统治的难度和成本就将成倍增加。
这其实是任何一个异族在统治汉地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说到底,胡人少而汉人众,汉人一旦开始大范围的反抗,有限的胡人军队就很难平叛。
几十年前,苻坚的失败就是如此。
当时,苻坚将大量的氐族人分派各地,但在淝水之战失败后,由于分派到全国各地的氐人人数太少,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维持当地的有效统治。
因此,异族统治汉地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引而不发的军事高压——这是崔浩提出的第一条理由。
/ 第二,是军事方面的考虑。
即便要防备汉人的反叛,北魏真正的军事威胁也不在于此,而在于北方的柔然和西方的夏国。北魏如果迁都邺城,使首都离边界太远,那么鉴于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将很难对突如其来的敌情作出快速反应。
而且,大军如果到时候从邺城出发奔赴边界,还需要越过太行山,这不仅平白无故的增加了补给,还会给国家造成不小的负担。
因此,把首都留在离边界不远的平城,是基于双重的军事考虑,既能威慑国内的反叛势力,又能对柔然的入侵作出快速反映。
让我们再看一遍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迁都邺城,虽然从表面上看解决了饥荒的问题,但一旦真的迁都,却会暴露出更大的问题。不能为了解决小问题,而制造更大的问题,这就是崔浩的逻辑。
那饥荒的问题又要怎么办呢?
对此崔浩也提出了解决办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让穷人自己到内地去就行了。既然那里粮食多,那么国家完全可以在那里放赈救灾。
最终,拓跋嗣采纳了这个办法。
在这里,拓跋嗣要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崔浩给他提供的,则是最终做出选择的理由。这个理由,其他人不是因为智力不足而想不出来,只是因为考虑不周所以料想不到。其他人只看到了迁都能解决饥荒的问题,却没有看到迁都之后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说到底,这还是思考问题时,高度的差别。
什么是思考的高度?就是你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应当尽量从更为全局的角度来考虑,而不仅仅是针对于解决眼前的当务之急——越是重大的事,越应该如此。
如果仅仅是从解决饥荒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那么迁都未尝不是一个选择;但如果从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来论,迁都的后续影响就可能会大到无法估计。
如果一个政策从眼前的角度来考虑是正确的,但长远考虑之后却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那么,就一定要从长期和短期两个维度同时进行考虑——并不是说长远的就一定比眼前的重要,而是说不能过分地偏重其中任一。
不过一般来说,越是重大的决定,就越要考虑全局性、长远性的影响。因为现状的存在,可能支撑的是整个结构的稳定。贸然因为短期的小问题就改变大变量,很容易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
这种变化,很多时候都是得不偿失的。
能在短期影响的背后,看到重大变量的长期作用,这就是思考问题的高度。
·然后,再来看崔浩思考问题的深度。
刘裕北伐后秦时,拓跋嗣曾问过崔浩:刘裕真的能攻灭后秦吗?
崔浩回复得很肯定,能。
但领导要听的当然不是你的结论,而是你得出这个结论的分析过程。对此,崔浩给出了如下理由:
首先,后秦内部有问题,而如今正是问题爆发的时间点。刘裕此时征伐,正得其时。
第二,刘裕不是一般的将领,他军事能力强大,多年以来战果卓著,所以必然能把握住这次机会。
拓跋嗣于是又继续问,那我们能不能趁着刘裕在关中,后方空虚,南下去攻打寿春一带呢?
这次崔浩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不能。
理由也是两条:
第一,如今西有夏国,北有柔然,这种情况下,陛下您是不能轻率大军出征的。
第二,如果您不能亲征,那就只能派遣将领领军了,可如今放眼朝中,诸将没有一个能当得起统兵之任。”
拓跋嗣很不死心,这好歹也是个机会哎,难道就这么算了?崔浩又说,也不是,我们还有机会:
刘裕如果占据了关中,有如此功绩,必然会回国篡位,不可能在关中常驻。
同时,关中的风俗与南方不同,晋军驻扎于此,时间长了容易生发内乱。
到时候刘裕被国内事务牵绊,无法前来,关中必然为我国所有。
这番推断,基本上与后来的历史发展相吻合。而在这段对答中,崔浩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思维能力的深度。
刘裕北伐后秦,于北魏而言,可能会是一个机会,但要如何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
最简单的看法,当然是抓住机会就上了,这也正是拓跋嗣问询崔浩的出发点:咱们趁着刘裕的主力在关中,去攻击后方,也许能捞到点好处?
但崔浩的看法却要更深一层:环境实力所限,捞不了。不过,眼前的好处虽然捞不了,再远一点却有一个更好的机会,那就是等刘裕走了以后。
在崔浩看来,能抓住的机会才叫机会,抓不住的,就算前景看上去再美也没有用。
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像我们小时候听过的一段鸡汤:如果某地发现了黄金,那你该去干什么?去淘金吗?当然不是。
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大街小巷,等你去到那里,在那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只怕能不能挣得到钱都得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更好的办法,应该是贩卖淘金工具或者去那里做餐饮。既然需求暴涨,那么在供给侧赚钱就是很容易的。相比于直接去淘金,后面的做法才更容易让你抓得住机会。
这才是崔浩的思维方式,在他看来,所有人都能看得见的机会,就不是机会了。所谓机会,应当是在一个变量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自己可能会处到一个更为有利的位置上。
其中的关键在于:当变量出现变化时,如何让它变得对自己有利。
虽然很多人都想抓住这个变化来改善自己的境遇,但如果仅仅是只着眼于眼前的变化,不思考背后变化的逻辑,那么很容易就会让自己变成别人的机会。
比如比特币大涨,所以你也去追吗?
以在下所见所知,炒币赚到钱的人微乎其微,反倒是买矿机的赚得盆满钵满。当然,还有更高级的,比如发币的,以及开交易所的。
人家做的事,要更高阶。
·最后,再来看什么是理顺问题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在很多问题上,远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经常是不一致的。所以在此时,应该如何确定它们的优先级呢?
拓拔焘在位时,朝廷因为作战方略曾经有过争论,简言之,就是应该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
请继续看地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北魏朝廷面对的两难抉择是:如果攻打北方的敌人,如西凉、夏、柔然,那么难度要更大一些。而且这些地方土地相对贫瘠,国家在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以后,即便攻下了,结果可能也是得不偿失。
攻打南方的东晋(刘宋),则获利要大一点,而且可能难度相对较小,毕竟南方自从刘裕死了以后,就没有什么名将了。
因此,绝大多数朝臣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出发,都支持先南后北。
但崔浩却反之,认为应该先北后南。
崔浩并不是认为成本收益原则有什么不对,而是认为,这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只有先把北方的威胁消除了,才可能南下。
在崔浩看来,当时的局面是,南方固然富裕,但进取心却不强,不会对北魏造成多大的军事压力。相反,倒是周围的夏、柔然等国,动辄就对北魏疆土进行侵扰,已经极大地牵制了北魏南下的精力。
因此,崔浩才会建议先北后南。虽然攻打北方的敌人收益小、成本大,但这却是眼前的症结所在。只有把这些敌人消灭了,国家才能从容南下,不会处处受制于敌人。
很多时候,人其实都是这样难以决断的,因为在决策时要面对的变量实在太多,难以权衡其中的轻重差别。
比如,很多人在毕业时都会纠结,是找工作还是考研?两者各有各的好,又各有各的不好。
绝大多数人是怎么决断的呢?看情况。如果考上了研究生就去上,考不上就去找工作。
但成熟的思维模式不是这样的,应该是以你所要从事的行业,来看学历重要还是入行时间重要。
如果准备去做房地产销售,那么学历的含金量就可以相对低一点,早些入行才可能受益更大。如果准备做律师,那么名校的毕业证就是更有用的通行证,三流院校的本科学历很可能只会让你连律所的工作都难找。
很多人在考虑问题时,都会不自觉的代入成本收益原则,这个原则本身并没有错,但却不能这么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用,而是应该结合时长:
先确定长远的目标,然后再来看短期的成本收益。
如果对长期和短期来说,收益都是大于成本的,比如运动和读书,那么就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
如果于长期有益而对短期无益,那么一般也应该考虑选择。
当然,也会存在特殊情况:对长期有益,在短期内却特别有害。可即便是这种情况,个人的看法也还是应该谨慎选择,而非规避。
这就是分析各个纠缠变量,理顺它们之间关系的办法。
而综上这些,就是崔浩作为高明的谋士,所展现出来的智慧。
你会发现,向别人提供一个好的建议,或者理清楚一件事的头绪,作出一个好的决策,并没有那么难。它们并不是聪明人的特权,虽然乍看上去不明觉厉,但其实一切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很多时候,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并不是由于智力上的不足,而只是因为思考能力的不足。
但这种能力,是可以练习的。
当然,刚才有一点我们没有说到,那就是提建议时的立场问题。
所谓立场,就是你所提供的建议,应该是站在被接受者的立场上提出的,必须要考虑到接受者的约束条件、实现能力等。
比如你跟我说,只要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核心地带买上一百个商铺,就可以不用工作,吃吃喝喝到死了,那我肯定只会回你一个大白眼。道理是不错,但很明显,我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钱呢?
所以,你在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能否从对方的实际情况出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
在这一点上,崔浩可以算是成功与失败的综合体。
刚才我们说到了拓跋嗣曾经向崔浩咨询刘裕北伐的事。对此,崔浩的建议是不要与刘裕为敌,应该放过眼前,等接下来的机会。
但刚才没有说的是,拓跋嗣其实并没有听崔浩的,反而还派军阻挠刘裕北伐,直到最后被击败而还——这个结果,也一如崔浩事先所料,此后拓跋嗣对崔浩才更为佩服。
这里就冒出了一个小问题:为什么拓跋嗣在听了崔浩的建议后,还是要跟刘裕开战呢?
因为他有自己的约束条件:满朝文武除了崔浩,其他所有人都支持出兵。
在这种情况下,拓跋嗣如果支持崔浩,就势必要站到所有朝臣的对立面上。这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是相当大的压力。不管是拓跋嗣自己,还是崔浩,都会遭受巨大的批评。
而且,如果听从了崔浩的劝诫,放过刘裕,那么批评的声音就会一直存在,无法终止:因为“出兵”这个举动没有发生,所以后续就一切皆有可能。别人无法对崔浩的观点证伪,崔浩也没有办法对自己的言论进行验真。
相反,只有出兵了,而且败了,才能证明崔浩的先见之明。
所以站在拓跋嗣的立场上,兵是一定要出的。只不过,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作战规模,这倒可以控制。
最后,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刘裕取道黄河北上,由于黄河此时已在北魏的控制范围内,刘裕因此派人向拓跋嗣请求借道。
拓跋嗣在权衡了多方意见以后,没有明确拒绝,也没有完全同意,而是做出了一番暧昧不明的举动:一方面,放任刘裕经黄河北上,但同时,又派遣大军在岸上一路随行——这样做,无非就是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但刘裕却很烦北魏方面这种鬼鬼祟祟的行径,竟然先停下来,击败了岸边的魏军,然后才继续西进关中。
而魏军在受到小挫之后,也不再追击刘裕,径自回师。
如此,拓跋嗣既听从了崔浩的劝告,又用实际行动解决了众臣对他的压力。
如果是站在拓跋嗣的立场上,那么这番处理是很有技巧的。但若站到崔浩的角度,事情就有些遗憾了:自己的意见虽然也被采纳了,但其中的关键步骤却不甚完美,是靠着拓跋嗣才得以化解的。
这种与北魏朝廷众臣在立场上的不一致,贯穿了崔浩整个官宦生涯的始终。其中,既有崔浩看不起鲜卑人的自负,也更包含了一种隐隐中不愿意与南朝为敌的念头。
但最终,也正是这闪烁于心底的暗念,让崔浩在晚年遭遇了屠族之祸——而这,就又牵涉到了崔浩的“做人”问题。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看崔浩的“谋人”。
崔浩死得很惨。
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被关在囚车上,到了法场以后,几十名士兵朝着他的头撒尿。崔浩哭声震天,行人无不掩面。史书记载,自古以来,宰相被杀,就没有像崔浩这么斯文扫地的。
而下令这么作践崔浩的人,正是一直以来对崔浩信任有加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
对崔浩,拓拔焘不是一般的信任,他曾经对别人说,我从来征战,碰到决策不了、但最终能成功的选择,都是崔浩教我的。拓拔焘还说,我一举一动,都要咨询崔公的意见。他所预料的事,从来就没有失算过。
太武帝此言非虚,他在几十年的征战生涯中,确实对崔浩是言听计从,倚为心腹的。但为什么,即便是这样的信任,最终也还是杀了崔浩呢?而且,还要在死前赐下那样的侮辱?
按照史书的说法,是因为崔浩在写作北魏的国史时,揭露了拓跋氏祖先的短处。
但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真正原因,在于崔浩的人品。这些年来,因为自己的为人处事实在有问题,崔浩得罪的人已经可以用车载斗量来形容。树敌太多太多,这或许才是他最终死于构陷的致命原因。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7 14:01
到处树敌的崔浩,树过最大的敌,应该是拓拔焘的太子——拓跋晃。
史书上记载的两人最早的矛盾,是这么产生的:崔浩在当政时,某次,任命了几十个地方官,但这些任命却遭到太子的反对。
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可能类似于东汉时期的察举:由地方官吏推荐人才入仕,这些人在到了朝廷以后,先在各个衙门里充当郎、吏一类的基层办事人员,然后等到了某个特定的年限,再择其优者外放为地方守吏。
可如今崔浩任命的这几十个人,却没有经过这个程序,而是直接就外放到地方上做长官。
因此,太子的不赞同主要集中在两个点上:首先,人才选拔本是州郡的事,如今你却非要横插一杠子。其次,非要自己选也不是不可以,但总归还是要注意一下程序的,可以把这些人补为郎吏,把之前先选好的人外放出去,不然的话,那些人的升迁之路就断了。
平心而论,太子的这个意见是很中肯的,但无奈崔浩就是不听,太子也没有办法。
而崔浩这么做,并不是为了驳太子的面子,只是因为这些人对他很重要。崔浩在执政期间,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必须扶持河北的汉人大族。
请注意,不是扶持汉人,而是扶持汉人大族,尤其是那些跟自己有姻亲的大族。所以,在此次政策变动中,被挤掉的那些人虽然绝大多数也是汉人,但却都是跟崔浩没有关系的。
当时的中书侍郎高允听闻此事后,一声叹息:崔公怕是难以善终了吧!为了顺遂自己未必正确的私心,就同朝廷中有权势的人对抗争胜,将来要用什么保全自己呢?
而这已经不是崔浩的小私心第一次发作了,早在太武帝继位早期,他就干过类似的事。
崔浩在用事以后,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这八个字不好用现代汉语来精准翻译,但大概意思就是要理顺士族的层次等级。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要动用国家的力量,来划分士族的阶层。
崔浩的表弟卢玄当时就劝他此事不可行,说改革现有制度是需要因时而行的,如今骤然为此,只怕反对者甚众。
但崔浩不听,一意推行。
结果,自然就是得罪了许多的人。但凡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得利的固然欣喜,但受损者却难免切齿。
而且正常情况一般是,得利的帮不上你什么忙,受损的却会想方设法来害你。
更不要说崔浩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些骚操作,完全就是在给自己送debuff:不是说你家世好就一定能被崔浩欣赏的。如果入不了崔浩的青眼,那么再高的出生也没用。
比如,出自于赵郡李氏的李顺。
李顺跟崔浩是姻亲。这种联姻,是当时北方大族的相处之道,士族之间通过婚姻相联系,交织成一张细密而巨大的网——当然,能不能上这张网,是要看门第的。只有层次相同的士族,十足的门当户对,才有可能进行通婚。
清河崔氏和赵郡李氏,就是当时北方的顶级士族。类似的,还包括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前面说到的崔浩的表弟卢玄,就出自于范阳卢氏。
但李顺和崔浩,这两个人却不是很对付。主要,是崔浩看不起李顺。
有鉴于崔浩的身份与地位,这种看不起对李顺的仕途产生了直接影响:太武帝曾经想派李顺统领前军,但却被崔浩所阻。
崔浩说李顺“果于去就,不可专委”,做事太过自信,不适合委以专任要职。太武帝对崔浩言听计从,李顺煮熟的鸭子于是就这么飞走了。
两人从此交恶。
之后,李顺还是通过其他地方才找回了场子。太武帝想派人出使北凉,这次,崔浩倒是推荐了李顺。此后,这个差事就成了李顺的“专线”,前后出使多达十二次。
去得多了,李顺自然也就成了朝廷在北凉问题方面的“专家”。再加之李顺对北凉局势的预测,后来有很多是实现了的,所以,太武帝在北凉的问题上,也就更加信赖李顺了。
慢慢的,太武帝把李顺也发展成了自己的智囊团成员。虽然按照崔浩的说法,李顺“果于去就,不可专委”,不能派他专任某事,但让他多提提意见,这总还是可以的嘛。
可崔浩却不开心,一个自己这么讨厌的人整天围着皇帝转来转去,真是越看越碍眼。
终于,崔浩等到了一个机会。
太武帝有统一天下的意图,因此“消灭北凉”自然也就列在了待办事项上。但身为北凉问题专家的李顺却表示反对,他给太武帝的理由是:国家多年征战,百姓疲敝。攻灭北凉劳民伤财,不如再等几年,等有了积累以后再说。太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但崔浩却打听到真实的原因并非如此:李顺反对攻打北凉,是因为受了北凉的贿赂。而且,“北凉问题专家”嘛,如果北凉都没有了,那么“问题专家”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崔浩于是跟太武帝反映,但这次,太武帝却很罕见地表示出不相信。最后,拓跋焘决定,就要不要攻打北凉的问题组织一次“钓鱼型”讨论会——让大家积极发言,但自己不出面,躲在幕后全程监听。
会上,李顺继续表示反对,并给出了地理方面的原因。他说,北凉国都姑臧城的附近没有水源,“环城百里之内,地不生草,人马饥渴,难以久留”。
但崔浩说,呔,你丫瞎扯!《汉书·地理志》里明明写着“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如果没有水草,那他们用什么养殖?再说了,汉人什么时候有在“无水草之地”筑城的习惯!你这就是欺君!
李顺表示反驳:你个书呆子,书上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这是我亲眼所见,难道不比你那本写了几百年的书可靠?
崔浩冷哼两声:你就是收人钱财,为人游说。以为我没见过,所以就这么骗我!
这番话,清清楚楚地传到了太武帝的耳朵里。最终,太武帝还是决定征伐北凉。
到了姑臧城外以后,大军看到的是水草丰茂,一如崔浩所料。太武帝自此对李顺恨恨不已。
又过了几年,李顺又犯了一个错。这次太武帝新账旧账一起算,杀了李顺。
李顺的被杀,可以看作是他的咎由自取。但崔浩身为宰辅,因为看不起,就拿李顺受贿的事反复说道,这种斗争手段,也着实不高明。
而这还不是崔浩的下限。
早在几年前,当朝廷讨论是不是要征讨柔然的时候,崔浩就跟人撕过。崔浩是支持开战的,可反对方人数却过于庞大。最后,反对派公推太史令张渊出面和崔浩辩论。
为什么是张渊呢?因为这次大家准备用天象来证明人间事。
可对天象的理解是很主观的一件事,没有固定标准,因此大家各有各的解释,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崔浩一看,得,使出杀手锏吧:既然解决不了事,那就解决人好了。
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的面,崔浩直接就放了个大招:张渊,你是夏国的降臣。你既然很会算,那么请问,当年我们灭夏国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天象预警啊?要是没有,你就是不学无术,不懂天象;要是有,你又为什么不跟国君说呢,这就是不忠。
张渊压根就想不到崔浩会出这种下三滥的招数,当场语塞。而太武帝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随即便判定崔浩获胜,准备开战。
回过头来细品,攻打柔然这件事,很可能太武帝和崔浩早就已经议定了。如今走走流程,无非只是想说服朝廷大臣,获取支持而已。
但不管怎么说,崔浩这种当众揭短、道德打压的做法,都实在有点不登大雅之堂。这一年,崔浩已经49岁了,但身上却一点都没有老政治家在政治斗争中的那种举重若轻。
再说回太子。
崔浩跟太子的矛盾,不止是上面提到的具体事例,还包含了一些立场上的分歧。
北魏在早期有太子监国的传统,皇帝一般都在外征战,由太子在国内主持政务。当年太武帝做太子时便是如此,只不过因为老皇帝明元帝身体不好,急着培养拓拔焘,所以父子相处并没有什么隔阂。
而且,太武帝拓拔焘做太子的时间也不长,只有一年多,还没等到父子矛盾积攒爆发,明元帝就去世了。
可如今到太子拓跋晃监国,却出了点问题:拓跋晃监国,一监就是七八年时间。
这种一个国家两个首脑的体制,本身就意味着不稳定。早些年,太武帝拓拔焘是忙于征战四方,所以无暇顾及国内行政。但后来,随着外部势力被逐一剪除,两人很快就开始了权力之争。
当然,太武帝若对太子行事不满意,是不会亲自表示反对的。出面的,只会是他的“打手”——崔浩。
久而久之,在太子眼中,崔浩就成了那个永远都在反对他的人,必欲处之而后快。
机会,也终于来了。
公元439年,太武帝攻灭北凉,统一北方。这一标示性事件,令太武帝和崔浩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一直以来,太武帝对于崔浩,都是在军事战略方面有所依赖。如今既然没有仗打了,那么这种依赖的重要性就会快速减退。
如果还有战争,那么崔浩就算有再大的错,太武帝也只会迁就。但如果无仗可打,那么两人之间,就有被离间的可能了。
更妙的是,崔浩自己还在此时还作了个大死。
崔浩信奉道教,拜天师寇谦之为师,同时,对佛教还很厌恶。这种厌恶,一来是因为佛道不两立,大家都在一口锅里吃饭,是零和博弈,立场上天然就存在对立;二来,佛教当时是外来宗教,却深受鲜卑贵族追捧,这又让从小接受儒学教育的崔浩认为其是异端邪说。
而按照崔浩的性格,既然不满意佛教,那就一定要找机会把它给解决掉。
太平真君六年——这是一个有着浓烈道教色彩的年号,期间也正是北魏朝廷全面尊崇道教的高峰期——胡人盖吴在关中反叛,太武帝拓拔焘亲自领军平叛。
叛乱平定后,官府发现,长安的不少佛寺内藏有大量兵器盔甲。太武帝认为这些东西是佛寺资助叛军的,因而大怒,杀尽长安沙门中人。
这个时候,崔浩趁机建议:以长安为例,取缔天下所有佛寺,杀尽沙门,尽毁佛像佛经。
这个建议被拓跋焘采纳,而这次灭佛运动,也就成了后来历史上有名的“三武灭佛”中的第一“武”:北魏太武帝灭佛。
回顾整件事,决策过程其实十分的简单,就是出于崔浩的别怀用心,而利用了太武帝的不冷静。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灭佛,包括崔浩的天师老师寇谦之。但崔浩却绝不妥协,最终把自己的意愿变成了朝廷的决策,下达四方。
可太子却是信佛的。
虽然改变不了皇帝的成命,太子也还是利用自己的职权,极大地缓解了灾难的严重程度。因为皇帝出征在外,是太子在朝中监国,所以他一面命人通传长安发生的事,一面延缓诏书的颁发,好让各地的佛寺佛僧有准备时间。
至于崔浩,对佛教的不满本来只是个人的好恶,但他却把这种好恶转变成了国家政策,不仅让无数人变成刀下冤魂,同时也让所有人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上。
这些人,包括但不限于:这么多年来得罪了的鲜卑贵族、汉族士大夫、信仰佛教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代表,太子拓跋晃。
四年之后,国史之狱终于爆发。
关于国史之狱,历史留下的记载很奇怪。
崔浩一直负责北魏国史的编写工作,但到了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这一年,却突然有人向太武帝拓拔焘告发,说崔浩的国史“讪谤先祖”,大概就是说了一些拓跋氏祖先的丑事。
太武帝因此大怒,杀了崔浩。
可问题是,这些国史已经写好十多年了,并被刻在道旁的石碑上,任由行人观看。如果崔浩写的是丑事,那为什么现在才被人发现呢?
因此,唯一的可能只会是,这么多年来,对崔浩的各种中伤攻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这一次,只是意外的成功了。
国史之狱,不过是崔浩被杀的导火索。崔浩之所以被杀,真实的原因是这三十年来,他得罪的人已经太多太多。
崔浩深受两代皇帝的信任已经近四十年,为政越久,只会树敌越多。更何况这些年来,崔浩仗着皇帝的信任,还一直骄横跋扈,为所欲为,行事从不顾及别人感受。
先是任用私人,堵塞他人的晋身之阶;然后又睚眦必报,不能容人之过,在为人处事上漏洞百出。到最后,因盖吴之乱鼓动太武帝灭佛,又一次把太子拓跋晃彻底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等到国史之狱爆发,崔浩已经在作死之路上走得太远太久了,如今不过是终于被政敌们抓到了把柄,一击致命。大家其实早已准备好,无非只是在等,等一支冷箭穿云而出,射中崔浩而已。
然后,便是一拥而上,乱刀分尸。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7 14:15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7 14:22 编辑
来说说我对崔浩国史案的反思:
- 做成事是很不容易的,越难的事往往是这样。有些事事本身很简单,但是为什么难呢?得罪人。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句老话真的是要深深牢记。
- 崔浩作为顶级谋臣,到了70岁多少有些得意,这一点与他截然相反的就是贾诩,贾诩晚年闭嘴到一定程度了,所以贾诩得以善终。
- 人要知进退,现在春风得意,不见得未来也是如此,急流勇退才是人生智慧。
- 在zz清算面前,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立了多大功劳,功劳都是过去式。通常来说灭一国算是顶级谋臣,顶级武将。崔浩他先后参与了灭赫连夏,击败柔然,灭北凉,击败刘宋北伐,更何况屡屡站队正确。
- 对小人的提防永远不可不防,甚至再怎么防都不为过。
- 功绩顶不上种族的隔阂,如果崔浩是鲜卑人,也许事情的结果会不一样。
在崔浩押往刑场的途中,《魏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意思是崔浩在被装到囚车里押往城南刑场的过程中,几十位押送的士兵把尿撒到崔浩的脸上,致使崔浩一路哀嚎。像他这般大的官员,从未见过有受如此屈辱者。
永远记着北魏崔浩的下场,永远警醒着。站得越高,往往摔下来就越惨。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6-28 12:00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6-28 14:15 编辑
今天继续写点不复杂的事情,也是很多人知道的。简单写一写卫霍家族的事,同时也可以展现《资治通鉴》的优点,那就是历史的延续性,看看两个家族的上升与陨落。论一个家族上升和陨落,谁都比不上卫家与霍家。
先说卫家的发家。卫家先发家的是卫子夫,她是平阳公主家养的舞女,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卫子夫被献给汉武帝得到了宠爱,所以卫青得以上升。卫子夫生了汉武帝的长子刘据,这时候汉武帝都28岁了(正常古人16岁都有儿子了),因此卫子夫升为皇后。卫青是平阳公主的家奴,牵马的(原文为骑奴),后来因为军功升到大将军。卫青是个私生子,霍去病也是个私生子。卫青后来娶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的三婚),击破匈奴,成为人尽皆知的大将军,大英雄。
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霍去病是霍仲孺在平阳侯府中服役的时候跟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所生,之后霍仲孺离开了卫少儿,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霍光,霍去病是霍光同父异母的兄长。霍仲孺是个小吏,并没什么出彩之处。
霍去病的大名鼎鼎不用多说,关键在于霍光。很多人并不知道霍光,但其实霍光这个人的成就比霍去病高很多了。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7-4 14:07
霍光(?一前68年),字子孟,西汉河东平阳人,西汉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
霍去病保举霍光入宫,担任宿卫宫廷的郎官。因为霍光为人端正,办事机灵严谨,深受汉武帝的喜爱。他跟随汉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实为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废刘贺,立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其政治胆略颇可与萧何相比;他改变武帝末年急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不断调整阶级关系,使汉代的经济出现了又一个发展时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养,以儒学经术约束自己。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7-4 14:10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7-4 14:23 编辑
卫家与霍家,基本就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两家基本都在当家人(卫青,霍光)过世后被族了,可见权力游戏的残酷性。
这就是真实的中国历史,权力斗争,zz斗争,几千年来并无什么明显的进步,还是老一套的游戏,这点我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我不敢说这两人生前犯了太多的错,但是这楼塌了和他们两个绝对有关系。思考这件事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过程,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个结果呢?努力去思考这个问题。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7-4 16:37
本帖最后由 taiji18 于 2022-7-4 16:40 编辑
跟那个作家崔浩同名,我说怎么看着熟。还是崔成浩?晕了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2-7-4 16:41
霍光辅政,汉武盛世
作者: lililili11 时间: 2022-7-4 21:59
高处不胜寒,那里没有法律,却堆满了金银珠宝,正是最恐怖的地方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7-8 10:25
今天继续写读书笔记。先写我的观点,中华民族是个高度实用主义的民族,这个民族崇尚实用主义,比如技术应用,并且会鄙视不实用的纯理论和底层构建。做人做事,科学,音乐,艺术,等等,凡事如此。
哲学家叔本华: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过早洞察世故,谙于人事,预示他本性平庸。
这句话连描述中国人简直太合适不过。这是我读了整个《资治通鉴》的一个很大的感想,但是整个通鉴就是在教我们怎么洞察世故,谙于人事,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国。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7-8 10:44
我觉得智游城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汇聚了很多华人的扑克好手,并且长期运营,大家聚集在这个论坛。
但在这个论坛里,有几个人真心研究过扑克的数学原理呢?有几个人发展过扑克博弈论呢?大家仔细讨论过软件的应用和改善呢?这些不能直接赢钱,所以没啥华人去研究这玩意,并且就算研究出来他也绝不会分享,因为这个不符合实用主义。在中国3000年的历史里是没有科学的,因为科学需要分享,需要讨论,需要平台与公开。研究扑克数学还不如研究点平台bug,后者可以直接挣钱。这很实用主义。
中国的音乐也是如此,宋词的所有词都是可以演唱的,但是谁会唱呢?没有,因为中国没发明乐谱。中国的美术也没有发展出来素描。中国也没发现精准的时间,只能描述为一炷香的时间罢了。最底层不实用的事是没人研究的。
中国发明和发现了些什么呢?那就是完整的、全套的实用主义,政治军事外交,如何做官,如何欺上瞒下,如何统治,如何税收,调动百万大军,这是古代世界的登峰造极。中国古代的战争应该是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想象的,动辄百万军队。
回到中国的扑克圈,它也发展成了一套中国文化就是我们不对抗强者,我们只欢迎弱者,谁赢俱乐部就踢掉谁,谁紧就踢掉谁,谁打得好就踢掉谁,这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很中国。
中国的大A股也早早确立了自己的玩法,就是庄家横行,国家就是最大的庄家,这也很中国。
当然我在扑克上已经毫无追求,但是我还是追求让自己睁开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我的母校有句口号叫‘世界广度,中国深度’,读通鉴我就是深刻了解何为我的祖国。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7-8 12:14
开这个帖子以来我都是选取了历史的片段来写,从现在开始我会把从安史之乱开始写起,介绍唐代每个皇帝面对最大的问题,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了哪些努力,问题解决了多少又造成了什么新的问题。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是中国真实的历史。
没有哪个皇帝是傻子,但是他们面对哪个问题都并不好解决,同时他们做了非常大的努力。同时看一看高度实用主义如何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
作者: snowicehail 时间: 2022-7-14 17:34
蚩尤是华夏的祖宗。
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领。
“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九黎,居住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一带。即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地区。九黎以蚩尤为首领。黎民就是华夏人。
九黎是古中国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是汉族的先民。
上古的三皇传说皆从九黎出。
涿鹿之战
蚩尤被黄帝所杀,身首异处,人们用两个高七丈的土冢作他的纪念碑,
涿鹿之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
作者: snowicehail 时间: 2022-7-14 17:35
《史记》记载黄帝“逐水草而居”, “迁徙往来无常处”。
中国考古学的开创者之一徐旭生: 黄帝氏族在周弃以前大约还滞留于游牧阶段。
郭沫若: “那些以黄帝为想象祖先的北方氏族部落,原来也是戎人和狄人。”
历史学家余太山认为,源於黃帝的各部族,可能都帶有原始印歐人血統。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8-4 14:14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2-8-4 14:16 编辑
先贴个唐朝皇帝的家谱
作者: snowicehail 时间: 2022-8-6 17:09
不知道是不是我电脑的问题, 没看到附件。
作者: snowicehail 时间: 2022-8-7 14:14
象张国焘那样也算一世英雄,会整人,不能容人,最后庸人自危,沦为叛徒、特务的地步,过起了真正寄人篱下的生活。
................................................................................................
张国焘跑了是对的。
红一的非嫡系, 袁文才, 王佐, 季振同 (元帅级的人物), 李文林都被杀了。
红二的非嫡系除贺龙以外都被杀了。
陕北刘志丹给封了个管100兵的军长, 在“战斗”时牺牲了。
张国焘的大将黄超, 李特都给中央毙了。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2-8-7 19:34
snowicehail 发表于 2022-8-6 17:09
不知道是不是我电脑的问题, 没看到附件。
我手机的问题,等回电脑上看看
作者: diesel110 时间: 2023-2-13 00:00
这么有意思的贴子怎么到了8月就不更新了?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3-2-13 10:33
鸽了呗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3-2-13 10:52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3-2-13 11:04 编辑
其实呢,最近读完资治通鉴我开始惊奇于中国历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样的历史对不对。我个人觉得中国历史有点固步自封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没有谁提出过地球是圆的,也没有谁计算过地球的周长,没有人花时间去研究外国历史(当然这不符合读书人的功利)。整个资治通鉴是内卷史,内斗史的教科书了,中国对外面的世界既不关注也不在意,南宋偏安一隅没什么,重要的是统治。有点像冰与火之歌,大家在一块大陆上斗了几千年,对于狭海对面发生了什么,谁在意呢?七大国真正关注狭海对面发生了什么的,不过寥寥数人罢了。
说一件我深感惊奇的事,希腊人在公元前500年推测出了地球是圆的并且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这为大航海时代留下了最牛逼的理论基础。中国人从来没研究过这事。
一直到晚清,对于英吉利国内发生的大事,克里米亚战争,中国人还是道听途说。当初我人在国外的时候,我深感西方世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而在中国,今天,谁会认真研究西方历史呢?祖大寿的墓在加拿大,什么时候中国人会对一个老外的墓感兴趣到把它搬到中国呢?这些种种都对我的史观发生了严重的冲击。
读书只是为了功利,读史只是为了功利,搞科研只是为了功利,这是我读完资治通鉴的深深痛感。工作中也有同样的感觉,即便是一件坏事,美国人要做也是明面的做,中国人做一定是暗戳戳的做。
这个帖子可能继续写下去,得我再读一段世界史之后再回头重读一遍资治通鉴,再继续往下写了。
作者: snowicehail 时间: 2023-2-14 12:26
本帖最后由 snowicehail 于 2023-2-14 12:40 编辑
1)中国古代是全世界最落后的地方之一。
2)李唐也是外族建立的。
3)现代西方没啥牛的。
--朱熹: 唐源流出于夷狄。
吕思勉: 唐先世虽出夷狄。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家族原名“普六茹”, 杨坚原名普六茹•那罗延。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家族原名“大野”。
高僧法琳对唐太宗说: 李唐父系是拓跋达阇。
法琳: 拓跋元魏,北代神君。阴山贵种。(达阇即大野)弃北代而认陇西…...如与婢交通。
--"晚清,对于英吉利国内发生的大事,克里米亚战争,中国人还是道听途说。"
清朝国名是manju gurun, 满洲国。
《瑷珲条约》俄文, 满文签订。汉文本为后译本。
《瑷珲条约》汉译本: “黑龙江左岸,原住之满洲人等,仍着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
大清是满文daicing的译音, daicing意为战士。
daicing也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的封号“代青”。
作者: AKQJT9021 时间: 2023-2-14 14:27
是不是打牌上头了?然后就没心情更了?
作者: AKQJT9021 时间: 2023-2-14 14:43
实用主义吧,但是所谓的“实用”好像也不能通用。中国人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就是“人情事故”,这做好了,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体现自己是个能干人、是个有面子的人、是个出人头地的人!但是这种经验是无法推广的,因为换了环境、不遇上相同性格的人,是不可能套用的。所以大家又来研究有没有一种通用的法则或者是不败的武功,能集大成者所向无敌。然后就是内卷,让所有人磨去棱角后才能混同于环境中。唉,历史上有赤子之心的人确实多,但相对于国家人口这个基数而言少之又少。因为那些心中的英雄只是反复告诉普通人一个道理——标新立异没有好下场(虽然都知道他是对的)。岳飞是民族英雄。洪承畴呢?他不是为国为家吗?最后被片了,至今也没个官方的说法。所以明则保身,中国人只研究对自己有利的,地球是不是圆的,直径多少,这些真没时间去关心。因为要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作者: snowicehail 时间: 2023-2-15 13:54
本帖最后由 snowicehail 于 2023-2-15 14:04 编辑
洪承畴呢?他不是为国为家吗?最后被片了,至今也没个官方的说法。
------------------------------------------------------------------------------------
洪承畴是汉奸。
满清入侵, 满清消灭中国人口50%, 即甲申国难。
滿清《投充法》: 民人(汉人)投充旗下为奴。
滿清《禁关令》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
旗汉不通婚, 清末慈禧太后发布懿旨破除。
“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
但选秀女,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选汉人。 (选秀女即选后妃)
清朝国名是manju gurun, 满洲国。
《瑷珲条约》俄文, 满文签订。汉文本为后译本。
《瑷珲条约》汉译本: “黑龙江左岸,原住之满洲人等,仍着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
大清是满文daicing的译音, daicing意为战士。
daicing也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的封号“代青”。
作者: snowicehail 时间: 2023-2-16 13:53
本帖最后由 snowicehail 于 2023-2-16 14:12 编辑
因为那些心中的英雄只是反复告诉普通人一个道理——标新立异没有好下场(虽然都知道他是对的)。岳飞是民族英雄。洪承畴呢?他不是为国为家吗?最后被片了,至今也没个官方的说法。
......................................................................
南宋本身是金国的附属国。南宋四大名将都在位的时候。
--宋高宗向金国称臣, 《与元帅书》:"今大国之征小邦, 北平契丹,南取中国,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
--金国使者出使南宋,宣称"以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金国使者要求赵构向其下跪,后来秦桧丞相率官员向金国使者下跪。
--所谓北伐金国。
金国有三个儿皇帝, 大楚皇帝张邦昌, 大齐皇帝刘豫, 大宋皇帝。
宋高宗让王伦向金国请求:“河南地,上国(指金国)既不有,与其付刘豫,曷若见归?”
王伦到了金国说“豫忍背本朝,他日安保其不背大国”,请求金人废弃刘豫。
宋朝以向金国称臣纳贡为条件换取金国废弃刘豫。
--
朱仙镇离金国首都上京还有三四千里。朱仙镇离据关押二帝的五国城4200里。
没有收复被金国占领的北宋三都, 开封, 洛阳, 应天府。
“宋史第一人"邓广铭: 岳飞本人及其军队都不曾到过朱仙镇。
吕思勉(民国4大历史学家之一): 进军到朱仙镇,更是必无之事。高宗逃入海。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3-3-27 14:24
今天随便来写写读资治通鉴的一个好处,就是怎么和老板相处。在历史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我们说某人和某人很像,但是在细节处他们都截然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人治而非法治,一个领导一个做事风格,如果员工能贴合老板的心意,那么则可以获得信任,甚至升职。但是如果不合老板心意,则即便事做成了,也挨收拾,挨整。遇到个昏君直接丢掉性命。每个领导的性格千差万别,我来随便写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皇帝。回到我开贴的问题,如果你是员工,你愿意替曹操,刘备,还是孙权工作呢?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3-3-27 14:36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3-3-27 14:42 编辑
曹刘孙,这三位老板其实早年和晚年性格都截然不同,个人的诉求不同,导致了对员工的需求也不同。比如孙权早年是多么爱才,晚年收拾陆逊就有多残酷。所以呢我们还是说这三位主公的创业时代吧,也就是早年。
老板对员工有这么几个维度:
1.爱才程度,与能否识别人才,老板的用人风格
2.给多大的空间来做事,同时给多少信任
3.事没做成,谁来背责任
老板自身的几个维度:
1.老板本身的才能
2.老板的格局
3.公司的企业文化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3-3-27 18:01
本帖最后由 haoqianruhaose 于 2023-3-28 10:23 编辑
先说东吴,孙权的业务水平嘛,孙十万的外号都成了梗了。但是孙权的格局很大,用人也是真的非常信任手下,同时东吴的企业文化很好,很多名臣名将都是大家一个个挖掘出来的。孙权对周瑜,对鲁肃,对陆逊,对吕蒙的信任,真的是古今罕有。所以如果选老板,我首选孙权。周瑜大概是我最想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服务的领导。东吴的缺点呢也很明显,是一个上市公司,护城河很深,但是扩张了几次都失败所以后期索性就放弃扩张,孙权晚年也很多的权术都斗争。
再说曹魏,曹操应该是这三位主公的能力最强的。曹操在用人方面基本都是相当优秀,有能力降将在曹操手下都做的很不错,张郃,贾诩,张辽,荀攸。特别是贾诩,这可是弄死了曹操长子和典韦的人,居然能过的不错并且能善终,曹操突出一个格局大。赤壁之战大败之后并没有处死谁,曹老板把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相当有担当的老板。同时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可以从他的行为中能看得出。
曹魏的企业文化很快就进入一个完全成熟的上市公司模式了,方方面面都很成熟,职场站队,派系斗争也很烦,同时晋升通道是没有锁死的,有能力一样可以逐渐升职。司马懿的逐步升职就非常不错。只是曹魏始终是人才济济,普通人比较难以出头。
还有一点核心优势就是曹丕是三个国家中最佳接班人,这点可以大大的加分。
最后说蜀。年少时不懂刘皇叔的难,人到中年才能懂。刘备一生坎坷,四五十岁还不忘创业的梦想,这点实在是让人动容。刘备的人缘很好,才有数十万百姓追随者他在长坂坡逃亡。
可惜公司企业文化只保存了最早期创业的企业文化,最早跟随老板的人才是最被信任的人,在公司上市时依旧保持这个状态,蜀国到后面人才匮乏。降将是不会被重用的,马超后来成了吉祥物。当然我能理解刘备的难处,但是我不会喜欢这种企业文化。
作者: taiji18 时间: 2023-3-29 23:20
感觉无论是吴还是蜀,三国鼎立以后,自驱力不够,因为日子都过得舒服,北方则不同,地理、农业资源不如南方,需要不断掠夺,另外北方的文化包容性比南方强。袁绍也是死于傲骄和安乐,但是同属北方,却没有曹魏的包容性。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3-3-31 12:25
太极兄,自驱力这事我后面会慢慢写,为什么自驱力不足。
作者: haoqianruhaose 时间: 2023-3-31 12:40
我想写的是,回看三国鼎立的格局,是来自于两场大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这两场大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进攻方都拿出了全部的家当,有点像打魔兽时候全家老小一波流。从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其实能活着的玩家已经都有了不错的根基,十万+的军队,国内稳定的基本盘,还有就是天险。江东吴国是以长江为天险,蜀国是以山川之险,基本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代战争防守方是有天大的优势的,张辽八千人击退了孙权的十万人的进攻。
这样就注定了进攻方必须以倾全国之兵才能完成攻击,才能有一些胜算。而且失败的结果是惨痛的,很多年都难以恢复。淝水之战,赤壁之战,都是这样的。
倾全国之兵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国内必须统一思想,没有反对派。如果反对派很多,内心各怀鬼胎,那就容易在战场上失败之后,彻底导致国内基本盘的崩盘。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一个中大型公司想冲击上市,想上市就要冲业务,冲业务就需要引入外部资本,失败是极其惨痛的,比如俏江南,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欢迎光临 智游城 (http://zhiyoucheng.co/)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