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游城

标题: 单挑的几点心得 [打印本页]

作者: 伟大的墙    时间: 2010-9-7 21:03
标题: 单挑的几点心得
本帖最后由 伟大的墙 于 2010-9-7 21:43 编辑

我打的都是11元以下买入的SNG ,没人1500筹码起。玩turbo的比较多。

这里的对手一般比较弱,没受过正规训练,基本没有脱离多人卓的思维。我的经验,现在想起3点

1,A high, K high在有位置的时候有 show down价值。一般在river别人 check,你也check,多数时候是赢的。

2,每一手都limp in,说的是无好牌的时候。如果对手没 raise,翻牌出来后,无条件bet最小值。多数时候敌人就扔了,不停的进小钱

3,有时候敌人突然凶起来,可能不是水平突然提高,而是真有了东西,别不信。

4,如果敌人没对子,任何两张牌对任何两张牌的优势都不明显。即便72遭遇AK,AK不是特别领先。所以,盲注涨大了后,要多翻牌前all in。如果盲注涨到50-100,只要敌人扔2,3次,一一下子就涨了100。不懂这个道理的对手,往往扔很多,你很占便宜。
我是在那本单挑书看到这个数据的。他说,即使72遇到AK,72赢的机会也超过1/3,所以,盲注涨上来后,不要乱扔。

我也是受到了这个启发。既然,任何两张牌都不很落后,那就应该增加翻牌前all in。即使在cash game里。
我打1-2,100元起步,最得意的战术就是这个。有人raise到15,两个靠,死钱已经45。你拿个Q8什么的,100all in。感觉70%的时候,敌人会扔。不扔还有至少1/3你赢。

这个最重要的是阅读第一个raise到15那个人,对他的了解非常重要。
最战术最怕撞上AA,第一打不走,第二打不过。

跑题了,我用了这个战术一年后,发现 All Schoonmaker写了篇文章,说的就是我这战术。豆子妹妹已经给贴出来了。但最近没时间总结,需要很长。

5,这个和战术没关,非科学的
如果第一个买进很快输了,显然被bb了,再尝试第二个。第二个输了后,就别玩了,1小时内没希望了。

6,显然我一边打一边总结比较乱
下面出现4同花,可以经常偷成功。
作者: justend    时间: 2010-9-7 21:39
本帖最后由 justend 于 2010-9-7 21:44 编辑


作者: abc00001    时间: 2010-9-7 21:59
楼主总结的不错,不过要严格做到很难,我是深有体会啊
作者: ntthhth    时间: 2010-9-7 22:17
  • HUSNG 基本上10元以下到处都是鱼,30元以内ABC打法也能稳定盈利,55级别完全不同,从这开始,你已经很 ...
    justend 发表于 2010-9-7 21:39


  • 非常不错的经验,感谢分享.
    作者: foxnomad008    时间: 2010-9-7 22:23
    讲的太好了!非常受教!
    但往往打到40分钟的时候,脑袋就有点热……
    作者: giggsye    时间: 2010-9-8 14:27
    如果第一个买进很快输了,显然被bb了,再尝试第二个。第二个输了后,就别玩了,1小时内没希望了
    对这点体会深刻啊~~
    下风期的周期最难把握,不玩就是赢~
    本来一般我这天是不会玩了,看了墙的话,以后准备停一个小时再试试看
    作者: 范特西    时间: 2010-9-8 20:42
    总结得很精彩,很有收获
    作者: mel_6e    时间: 2010-9-8 20:49
    谢谢墙和二楼的碰,最近重点琢磨单挑技术,最有感触也是以前应用最差的就是这条
    “受控牌远远没有想像的那么差,可以查一下 K8 vs K7的胜率。”
    不要受cash和mtt初中期的起手牌影响,两个人,运气很重要,非对子的起手牌,都差别不大。
    作者: xlumulx    时间: 2010-9-9 00:53
    HU还在摸索中,谢谢总结。
    作者: stormring    时间: 2010-9-9 08:52
    每次遇到单挑的时候,心里面都很虚,没有底气跟对手都到底,不知道该打什么起手牌,多谢教导
    作者: winway    时间: 2010-9-9 09:00
    学习了,我在最后桌就是太紧了,要改变啊
    作者: yoking    时间: 2010-9-9 09:04
    又发错版?
    作者: sunkist808    时间: 2013-10-8 09:58
    路过学习了,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智游城 (http://zhiyoucheng.co/) Powered by Discuz! X3.2